北京治皮炎好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11252.html
子午工程,是我国大型的“地基”空间环境监测系统,也可以理解为“空间天气观测站”。只是,它提供的不是风雨温湿气象预报,而是实时监测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的影响。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大吗?我们为什么要关心这个问题?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看看空间天气对人类科技活动、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的影响吧。
历史上的三个大事件
01
年卡灵顿事件
年9月2日午夜过后,洛基山上的露营者被一场罕见的“极光秀”惊醒,红色绿色的光带交相辉映,照亮了整个苍穹。图1极光。
事实上,这场“有生之年”的大秀从五天前就开始了,而且从北美到南美,从欧洲到亚洲,都在上演!中国的《栾城县志》中曾经记载:“清官咸丰九年…秋八月癸卯夜,赤气起于西北,亘于东北,平明始灭”。记载日期刚好对应年9月2日,栾城县位于河北省(北纬38度左右),并非极地...图2《栾城县志》
接下来的事情十分“诡异”——欧洲和北美之间的电报系统中断,有发报人员遭到电击,部分电报站断电了但是仍然可以发报...图3理查·卡灵顿描绘的年9月1日的太阳黑子和白光耀斑。
巧合的是,就在一天前(9月1日),英国一位业余天文学家理查·卡灵顿首次发现了太阳耀斑,并记录了它的变化过程。当时他还不能确认耀斑现象与极光异常、电磁干扰有关,后来科学家们证实了它们的相关性。因此,这次事件也被称为“卡灵顿事件”。
02
年魁北克事件
年3月13日星期一,加拿大魁北克市,气温-8°C~0°C。
凌晨2:45,市民们还在沉沉的睡梦中。突然,一股巨大的电涌渗透入魁北克水电公司的电网,烧毁了一个主线路上的变压器,90秒钟之内,电网坍塌,整个城市迅速陷入了一片黑暗!万人从寒冷中醒来,当地政府用了9个多小时才恢复电力,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几千万美元。图4魁北克事件中电力受损的区域、变压器以及烧毁的变压器。(RodneyViereck)
这次事故的始作俑者,也是一场太阳爆发。据观测,3月10日和3月12日分别发生了两次强烈的太阳耀斑。其中,3月10日的耀斑引发的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MassEjections简称CME),带着大量的带电粒子云,以每小时万千米的速度冲向地球。两天后,高能粒子流冲破了地球的磁层,形成了强大的地磁感应电流(GIC)。正是这股电流烧毁了电网设备,引发了电网的崩溃。
所幸,这次太阳爆发强度不及年的卡灵顿事件,但是,20世纪人类生活对电能的依赖却远远超过了19世纪,因此它的后果更为严重!
03
年万圣节事件
从魁北克事件来看,从耀斑爆发至CME到达地球经历了2天的时间,是不是说明还有几十个小时的反应时间?我们再来看看年“万圣节事件”的时间线吧。图5万圣节事件的观测照片。左上图:年10月28日6时24分观测到的大型黑子群(日面的中下部);右上图:11时12分观测到的在黑子群位置上喷发出的强大的X射线耀斑;左下图:11时30分观测到的远紫外日冕图像,明亮的部分就是日冕物质抛射(CME);右下图:12时42分大量高能带电粒子流直扑空间探测器表面,形成了雪花状的影像,说明此时它的前锋已经进入了地球空间。天文学家用各种手段记录了万圣节太阳活动事件,从图5的时间序列可以看出这次太阳活动的变化过程。11时12分,最先观测到在黑子群位置上喷发出的强大的X射线耀斑,然后,11时30分观测到远紫外日冕物质抛射;12时42分大量高能带电粒子流直扑空间探测器表面,形成了雪花状的影像,说明此时它的前锋已经进入了地球空间;紧接着,高能粒子和地磁暴令46颗通信卫星报告了异常,日本卫星ADEOS-2失效,GPS信号发生中断或者变弱,全球短波通讯中断,极区航班受到影响,瑞典5万人电力中断...
所幸,这次太阳爆发的强度远不及年的卡灵顿事件,否则极有可能造成全球范围的断电和通信中断,数小时内无法恢复,继而卫星器件故障、导航信号错乱、交通中断、航运失联、银行停业、超市关门...将会是一场难以想象的巨大灾难。
太阳活动的威力
图6描述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首先,超强耀斑爆发的时候,辐射会骤然增强,以光速直接进入电离层和高层大气,干扰无线电信号。随后,带电粒子流到达磁层,冲破地球磁场后,可直接对卫星上的器件、太阳能电池、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带来危害。最后,CME抛射出的高能量的等离子体云剧烈地扰动地磁场,形成地磁暴,生成感应电流,破坏地面的电网和通信设施,当然也会轰击高层大气生成绚丽的极光。图6太阳活动的影响。(原图英文版来源:AlcatelLucent)
这种“低频高危”的“天灾”多久发生一次呢?据专家们评估,超级太阳风暴每年发生一次。我们很难预测下一次什么时间到来,但是我们可以确定,它一定会来!
我们做好准备了吗?我们是否能够准确预测何时爆发?何时到达?在地球空间的传播效应是怎样的呢?答案是,仍有许多未解之谜。要解决这些科学难题,首先就要有长期的全方位的监测数据——这就是子午工程要做的事!
子午工程建设
子午工程,是国家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为项目的法人单位,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地震局、自然资源部等8个部委的15家单位参加建设,从年开始构想、预研、一期、二期至今已经历时28年,项目的总指挥为空间中心的王赤院士。
图7子午工程一期监测设备布局。
子午工程一期,于年1月启动,总投资1.7亿元,年10月验收完工。工程沿着东经°子午线附近北至黑龙江漠河,南到海南岛,并延伸到南极中山站。在北纬30°附近东起杭州,西至拉萨,利用15个监测台站87台/套监测设备,构建起一个以链为主、链网结合的大型地基空间环境监测系统。
子午工程二期,于年7月启动,目前还在建设中。
图8子午工程二期监测设备布局。二期将在一期的基础上,新增16个台站,台/套设备,分布在东经°沿线、北纬40°沿线,与一期台站(东经°,北纬30°)形成“井”字型布局。
建成以后,监测系统将形成如下的体系:
◎“一链”——新增先进的太阳-行星际设备,形成对日地空间全链条的监测能力;
◎“三网”——覆盖全国区域的电离层、中高层大气、地磁层的监测网;
◎“四聚焦”——重点监测极区高纬、北方中纬、海南(南方)低纬、青藏高原;
“一链、三网、四聚焦”的架构将在全球首次实现对日地空间环境全圈层、多要素综合的立体式探测,使我国空间环境地基监测与研究能力领跑世界。
系统组成和架构
子午工程由三大系统组成:空间环境监测系统(数据采集)、数据通信系统(支撑台站与数据中心的数据传输、存储、分发、处理、服务等等),以及科学应用系统(支撑研究、预报、交叉应用等等)。图9子午工程的系统组成和架构。
科学目标和成果
子午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覆盖区域最广(高中低纬度)、探测手段最多(33类设备,37种参数)、探测综合能力最强的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网。一方面,它全方位监测太阳活动在我国上空的响应和传播,为航天航空、交通运输等行业提供环境报告。另一方面,它进一步探究地表、地球大气层、电离层、磁层、行星际和太阳大气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能量传输过程,演化和扰动规律等。
年8月20日,子午链台站第一次观测到我国上空空间环境对太阳风暴的响应,参与观测的有44台设备,包括Overhauser磁力仪、磁通门经纬仪、磁通门磁力仪、感应式磁力仪、大气电场仪、地电场仪、数字测高仪、宇宙线监测中子堆、闪烁体望远镜、激光雷达、光学干涉仪和全天空气辉成像仪等,给出了地球空间磁层顶和弓激波的位置和形状,确认了同步轨道卫星尚在磁层的保护之下,电离层越极电位降约为千伏,高纬度地区上空可能存在比较强的电流,但还不足以对地面设备造成显著影响。
图10X-Y平面(赤道面)内,磁层顶(MP)和弓激波(BS)的位型图。年9月,天宫一号发射前期,恰值太阳活动高峰年临近,太阳风频繁吹袭地球,磁暴活动、耀斑、CME、太阳质子活动都日益增多。子午工程动用77台设备,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连续监测,获取不同纬度的空间环境监测数据,经过计算,确认了发射日当天地磁和宇宙线均不会对发射产生影响,为天宫一号的发射完成了保驾护航。
年3月23日,《自然-物理》杂志上发表了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刘晶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他们分析了多个设备的观测数据发现,耀斑所产生的电离层效应足以影响包括广袤磁层在内整个地球空间,而不仅局限于先前认为的高层大气区域。耀斑发生时,突然增强的太阳辐射导致电离层电导率迅速增加,增强了“铠甲”磁层抵御太阳风的能力,而使太阳风“击穿”磁层进入地球空间变得更加困难,减少太阳风和磁层向地球高空大气的能量注入。也就是说,耀斑发生时,地球磁层成为避免受太阳风影响的一个“自我保护”机制。
展望
在子午工程的基础上,中国科学家又发起了“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联合子午圈(东经°,西经60°)上国家和地区发展多台站交叉的协同监测能力,建立数据共享和人才培养平台,促进整个地球空间系统多圈层耦合研究,提高共同应对空间天气灾害的能力。
因为子午工程的建立,中国走在了空间科学探索的前列。作者:志愿者刘一欣本文图片来源:网络;NOAASpaceEnvironmentCenter;NASA;NJIT;《子午工程二期宣传片》;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
责任编辑张长喜
7月份杂志已出版
快来订购吧~
·《天文爱好者杂志》7月刊~
《天文爱好者》推荐订阅方式:
1、全国各地邮局柜台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
2、登录“中国邮政网上营业厅”在线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