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林巷“春草闲房”说起
双林巷,位于今苏州市古城区中心察院场之北,人民路以西。晚清学者、大吏吴大澂于清道光十五年(,乙未)五月十一日出生于巷内“春草闲房”祖居。
春草闲房,为明代遗民金孝章故居。金孝章(—),本姓朱,名衮,号孝章,为天潢贵裔(皇族宗室的后代),明亡后隐居吴中,遂易姓金氏,名俊明,字耿菴,别号不寐道人。他工书画,擅诗文,时与彭行先(令贻)、郑敷教(桐菴)友善,同称为“吴中三老”。尤长于画梅,与邵僧弥(约-,一名弥,号瓜畴,芬陀居士。今苏州人。长于绘画,与董其昌、王时敏等合称画中九友)、文从简(—,字彦可,号枕烟老人,今苏州人。文徵明曾孙,能传家法,笔墨简淡。崇祯拔贡,入清后退隐林下,以书画自娱)齐名。故居书斋庭前有白牡丹、安石榴及金手植梅各一,后庭中有方竹一丛。“春草闲房”斋额,为明遗民袁鉴所书。袁鉴,为明嘉靖中吴门袁氏(祖籍汝南)“汝南六俊”之后。
(吴大澂·临恽王合璧山水)
吴氏祖上(第十二世祖石斋公)于清乾隆中购得此屋后即世居于此。到了吴氏第十四世祖慎菴(名经堃)公为阐潜发幽,遂请冬花庵主奚铁生(—,名冈。原籍歙县,寓杭州西湖。工书画、篆刻)绘图卷,以志“春草闲房”变替事。图卷于太平天国战乱时失去,对此吴大澂《愙斋诗存》有题《王石谷〈春江晓别图〉先大父慎菴公旧藏。咸丰庚申,兵燹(指年太平军攻陷苏城)失去。光绪己丑(年)重得于汴梁》有句:“冬花名迹今安在,春草闲房旧有图。岂意虞山(指王石谷)留尺幅,竟从合浦认还珠。”即指此事。
从上述中可知吴大澂的祖父慎庵公便是一位崇文尚艺的富商,否则他不可能会请一时名家奚铁生绘《春草闲房图》卷,和收藏大名鼎鼎王石谷(翚)为其师王烟客(王烟客)之子王撰(异公)将之金坛所画的《春江晓别图》名迹。又在春草闲房之东有小斋,为慎庵公读书处,因他收得宋人米芾书真迹,又得明人董其昌书“米庵”二字,便将书斋名为“米庵”。凡此可以说是为其后人吴大澂、吴湖帆均能以集书画创作、书画鉴藏为一身而名世之发端。
(吴大澂·临烟客山水)
同治丁卯(年)六月,春草闲房庭前榴枝上忽生一大芝(灵芝),玉荃琼菌,人咸称奇。翌年戊辰(年)吴大澂成进士,当时潘星斋(-,名曾莹,今苏州人。清代史学家、书画家。道光进士,官至工部左侍郎)为画牡丹,吴子重(名儁,号冠英,江苏江阴人。于画尤擅写真)作石榴,周存伯(—,名闲,号范湖居士,浙江嘉兴人。善画花卉,兼工篆刻)绘梅,钱伯声(卿鉌,浙江嘉兴人。钱载裔孙。画善花卉。曾官苏州知府)写竹以赠,藉志春草闲房韵事。再到光绪三年(丁丑年),大澂弟大衡(运斋)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先后十年间兄弟两捷翰林,人皆以为春草榴芝应为祥瑞之物,且居里巷名“双林”之兆,亦成为一时佳话。嗣后,吴大澂迁居南仓桥新宅不久,春草闲房庭前的白牡丹、安石榴及梅树相继枯萎,惟余后庭中的方竹数竿,仍瑟瑟摇曳于风晨月夕中,再无复当年红酣绿艳之美景了。
(吴大澂·拓注金石各器屏)
购置南仓桥新宅的时间和瑞芝堂的由来
吴氏“春草闲房数世同居,支派繁衍,居舍逼仄。光绪甲申(年)先祖(吴大澂)购得十梓街南仓桥(即在今“明楼”附近)畔清宋牧仲抚吴时旧居。”(吴湖帆《吴乘》)该旧居“堂凡五楹,相传为宋代旧构。栋(梁)柱(子)用材均以楩、楠为之。”按照“一间为一楹”之说,可知该旧居的厅堂便是五开间的大堂,而所用的木材都是名贵的黄楩木与楠木。吴大澂把此堂名之为“瑞芝堂”,其“瑞芝”之义,即上文中说到的“十年间兄弟两捷翰林,春草榴芝应为祥瑞之物”而来。
(吴大澂·篆书)
据吴大澂《愙斋自订年谱》:“光绪十年甲申(年)五十岁。正月二十七日,具摺奏滇桂边防紧要,自请带兵前赴广西,会同进剿。……十二月二十八日行抵烟台登陆(返自朝鲜),即于镇海楼暂住,俟明春开冻,再行回津。”是年谱主全年忙于一年前(年),由于法国从越南向中国扩张,致使“滇桂边防紧要”并奉命会办北洋军务。同年九月,谱主补授都察院左都御使,十月奉旨赴朝鲜处理“朝鲜又有内乱,似由日本人播弄主持”事,以抵制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次年()底起至年,赴吉林与俄使会勘边界,据理争回被沙俄侵占的珲春黑顶子地区,并立界碑五座,建铜柱,自篆铭曰:“疆界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又在珲春凉水河屯东山岩壁上刻上自书“龙虎”两个篆体大字,用作纪念。年底奉旨调任广东巡抚,“十二月初三日,具摺请假,回籍省亲。奉旨:‘著赏假二十日’。返乡途中“登泰山,访秦九字刻石,及唐玄宗摩崖石刻。手书‘秦松’二大字,并临琅琊臺秦刻十三行。二十八日,由瓜州渡江,登焦山小憩,进江阴口。除夕,到家。”光绪十三年()在广东巡抚任上反对总理衙门与葡萄牙立约将澳门让葡管辖。同年八月,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光绪十六年()五十六岁。正月十三日,奏请赏假回籍,省视母病。尚未奉到谕旨。二十三日,接家中电报,母亲韩太夫人弃养。肝肠寸裂,痛不欲生,……二十六日奔丧回籍,二月十二日到家。光绪十八年()授湖南巡抚。光绪二十年()六十岁。中日甲午战争起,率湘军出关收复海城,因兵败革职。次年回籍后一度主讲龙门书院。光绪二十八年()六十八岁。正月二十七日,寿终于苏城葑门内南仓桥新宅。
(吴昌硕杨岘吴大澂·题爵拓)
从上述《愙斋自订年谱》摘要中可见吴大澂于光绪十年()购得十梓街南仓桥畔新宅之后,他居住在此宅的时间并不多,最长的就是晚年革职后回籍至寿终这七年时间。被当今称之为苏州最早的画社团体“怡园画集”的结社,并推举吴大澂为盟主,画社活动最盛也应该也在此期间。
吴湖帆与南仓桥瑞芝堂新宅
清光绪二十年(甲午,年)农历七月初二,一代书画艺术大师吴湖帆出生在苏州城内十梓街南仓桥畔瑞芝堂一个簪缨之家。他初名翼燕,字遹骏。他的嫡祖大根(号澹人)是长子,有弟大淳(愙斋)、大衡(运斋)。生父本善(讷士),在他三岁那年又得一子,名翼鸿。由于叔祖愙斋公(吴大澂)仅有一子名本孝,因早殇,遂立湖帆为嗣。不料其弟翼鸿三岁那年患惊风病死,才使他成为两房兼祧子。
(吴大澂藏青铜剑)
他六岁起父亲讷士公为其延师发蒙。课余随画家陆廉夫(恢)摹习花果。七岁入苏州长元和第四高等小学读书。十四岁入苏州草桥学舍。直到民国四年(年),他二十二岁娶苏城望族潘氏之女树春(字静淑,—)为妻,一直居住在南仓桥瑞芝堂宅内。
在他成婚后的第五年(年,庚申),他二十七岁。是年的农历五月初七日午后四时余,他与画友、表兄陈子清一同自玄妙观吴苑啜茶归来,约子清兄到家中取他所画临龚半千(贤)雨景山水扇面。二人刚刚进家门,突然见风雨大作,二人就在“石经室”待雨论画。不料那时室外风益狂暴,呼呼如虎怒吼,雨点粗如连珠击屋瓦作奇响。未几,忽闻霹雳一声,前庭有如地坼天崩。此时他赶紧出去探视,只见堂间豁然洞开,瑞芝堂屋俱圮覆。唯存东偏祀奉祖龛之一间屋,尚支撑其倾欹欲倒之残构。幸好堂屋虽圮覆,因梁木下坠时交互支格,才使堂中所陈列的二面汉代铜鼓幸免遇难。几上所摆设的三代陶罈器尚完整,而紫檀座已毁损,罈口外缘被击落一小块。嗣于收拾时,忽闻罈内有物,丁丁作声,倒出一看,竟然是被击落的一小块残片。见此更觉得稀奇,紫檀座子既被损裂,而罈身不破;外口碎片不向外坠,反而会内折由罈口入腹,颇为引人寻思。
(吴大澂·行书小仓山房诗)
从上述可知吴家南仓桥新宅瑞芝堂在年夏,曾经天灾而圮覆。又新宅中在堂后还有“石经室”。在石经室后面尚有“百二长生馆”,有关它的来历也需一说。同治癸酉(年)吴大澂奉旨为陕甘学政,期间才有访甘泉之遗址,吊未央之故墟,而得断砖完瓦数以千计。其中古瓦当占百,有二文曰:“长生未央”、“长生无极”者尤多。因将石经室之后轩名为“百二长生馆”。由上虞(常熟)杨沂孙(咏春)为篆额。吴湖帆与其仲姊(吴惠菁)童年时从朱遂颖夫子读书,每届夏日就移砚“百二长生馆”,风簾摇曳,书声琅琅,烦暑尽涤。
堂圮后五十多天,吴家鸠工重新在原宅翻建瑞芝堂。并在东西两庑(堂周的廊屋)刻置书条石各八块。东庑摹刻宋朱文公(朱熹)赠张南轩(张栻)诗墨迹;西庑七石摹刻翁覃溪(翁方钢)双钩熹平石经残字,又一石则刻愙斋鼎全形及器文(吴大澂光绪丙子年于长安获得愙鼎,从此便以“愙斋”为自号)(图三)。有关重建瑞芝堂的情形,他父亲讷士公撰有《重葺瑞芝堂记》一文,并还手书八尺篆书大屏悬挂在翻建的瑞芝堂中。因在此文章中可以了解重葺时房屋结构等情况,故把《重葺瑞芝堂记》全文照录如下:
(吴大澂·篆书七言联)
吾家旧居城西偏双林巷,为明金孝章先生故居春草闲房,即先生读书处也。庭有安石榴一株,同治丁卯(年)仲夏产一芝,附于枝上,华烂映发,既而叔父愙斋公、运斋公先后入词林,乡里诸老辈称述科名咸以为榴芝之瑞。江阴吴子重先生为之图。同邑潘西圃(遵祁)先生为之跋。光绪甲申(年)先人以子姓渐繁,旧居逼仄,买宅于十梓街东,因颜其堂曰“瑞芝”,不忘其朔也。堂建自宋代,梁栋虽微倾欹,而材实坚好,雅不欲以六百余年旧庐轻事改作,乃粉饰涂泽以居之,忽忽又三十余年矣。岁庚申(年)夏五月七日,值大风雨,不片刻而全堂俱圮,器用什物为梁木所格,得託存其空隙,催损无多。因即庀工饬材,涓吉(择吉日)重葺,宽广仍其旧,高加二尺,深增四尺,计石砖土木五千三缗(一千文为一缗),人工夫役二千四缗,丹漆费七百缗。经始于六月廿九日,凡六月而落成。越年辛酉(年)正月人日(初七)本善记。
(吴大澂·恪斋古吉金册)
从以上照录的文字中可以了解到,光绪甲申(年)吴家买宅十梓街东“堂建自宋代”的旧宅,尽管“梁栋虽微倾欹”,因“材实坚好”,才“雅不欲以六百余年旧庐轻事改作,乃粉饰涂泽以居之。”可见吴家当时对旧宅的结构未作改造。直到年因天灾瑞芝堂圮覆而在原宅基上翻建,重葺中将瑞芝堂结构“宽广仍其旧,高加二尺,深增四尺”作了些改动。重葺历时半年多,待新屋落成,由吴湖帆生父吴讷士(本善)撰写了这篇《重葺记》,而就在同年()三月二十三日吴讷士故世。吴湖帆仍一直居住在此,直至民国十三年()因“齐卢战争”(江苏军阀齐燮元与浙江军阀卢永祥开战),苏州处于战火之中。吴湖帆才离开苏州祖居到上海,寓居在嵩山路,以他手中的生花妙笔,从与陈子清合办书画事务所开始,日渐成为叱咤海上画坛风云的人物。新中国成立前夕,吴湖帆便主愿将在苏州的祖遗田地、房产、古物均捐献给人民政府。随着半个多世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吴氏旧宅建筑大部分已于几次拓宽道路时陆续被拆。才使今“坐西朝东三开间”的“明楼”,已成为吴氏“瑞芝堂”老宅中仅存的建筑遗存。
本文源于网络,在此对原文作者表示敬意。)
如果您喜欢本文,中科白殿疯医院怎么样口碑较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