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身供血的心脏,看似功能强大,实则十分脆弱。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曾发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人数为2.9亿,估计每天心血管病死亡人,每9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
急性心肌梗死(以下简称“心梗”)就像“隐形杀手”,潜伏在人们身边,让人防不胜防。
秋冬季节,天气变化多端,是心梗的高发时段。它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是中老年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并有年轻化的趋势。
6个时段,警惕心梗高发01暴饮暴食后为了消化食物,大量血液向胃肠转移,供应心脏的血液相对减少,从而加重了心肌缺血,增加了心脏负担。
如果吃得过于油腻,摄入太多脂肪,还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引发心肌梗死。
建议:每餐最好吃七八分饱,并控制肥肉、动物内脏等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的食物。
如饱餐后经常出现胸闷、胸痛、心跳加速等不适,医院排除心脏问题。
02用力排便时用力排便时需要屏住气,腹壁肌和膈肌会强烈收缩,使腹压升高,引起血压骤升,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及严重心律失常,严重时可能造成猝死。
建议:即使大便干燥难排,也不要过于用力,必要时可用开塞露等辅助方法应对。
为了保证大便通畅,平时最好适当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果蔬和粗粮,还应多喝水、适量运动。
03剧烈运动时剧烈运动会迫使心脏马力全开,每次收缩时多打出几倍的血液到全身,因此容易造成血压突然升高,心率过快,心肌缺氧,甚至导致心脏病突发。
建议:最好进行快走、慢跑等较温和的有氧运动,老年人和心脏不好者最好别参加竞技性运动。
运动时心率不要超过靶心率(40岁以下用减年龄,40岁以上用减年龄),且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半小时左右为宜。若运动中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坐下休息。
04压力大、精神紧张时工作压力大、心情紧张时,神经系统受到干扰,便会影响心脏的工作状态。
比如,一个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会出现脸红、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现象;换成心脏功能不好的人,就可能出现胸口难受、突发心脏病等问题。
建议:应该学会释放压力,及时把烦恼、怨气等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心情紧张时,自然站立,闭上双眼,做深呼吸,有助放松身心。
05每天早上6点至12点西班牙国家心血管研究中心分析了多位心脏病发作患者的数据,发现早上6点至中午12点这一时段的病人数量最多,且病情更为严重。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指出,早上心脏病发作风险比其他时间高40%。
究其原因在于,早晨起床后,身体分泌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导致血压上升,再加上整晚没喝水,血液比较浓稠,容易发生栓塞。
建议:晨起后动作最好轻柔、缓慢,还要及时补水。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看是否需要在睡前服用长效降压药,以更好地控制第二天清晨的血压。
06每年11月到来年3月国际多项研究发现,以季节来看,冬天(通常是每年11月到来年3月)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且气温每下降10℃,心脏病发作风险就会上升7%。
原因在于,冬季人的生理机能反应比较迟缓,时常处于应激状态,从而加大心脏负荷。再加上室内外温差大,外出时,血管受到冷空气刺激,容易突然收缩,造成血流供应中断或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建议:外出时应该做好保暖,着重护好头部、手部、脚部。即使回到温暖的室内也不能急着脱掉衣帽,尽量减少血压的波动。
心梗来临前的5个信号急性心梗发病后24小时内患者死亡率高,大多数死亡发生在发病后1小时内,其中半数以上病人在住院前死亡。因此,尽早发现心梗的“蛛丝马迹”尤为重要。
虽然急性心梗发病突然,但50%以上的病人在急性心梗发生前几周或几天,就可能出现了一些先兆症状:
01胸痛、胸闷平时无心绞痛病史的中老年人,近一个月内,在身体劳累、情绪紧张激动等情况下出现胸痛、胸闷,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缓解,但呈进行性加重。
02频繁发作有稳定型心绞痛病史,在近1个月内频繁发作,且持续时间延长,含服硝酸甘油剂量增加但疗效不佳;或经一段无症状期后,重新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心绞痛。
03服药无效心绞痛频繁发作,含服硝酸甘油等药无效。在心绞痛持续出现的同时,伴有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出汗、胸闷、心慌等症状。
04突发心绞痛休息或睡眠时突发心绞痛,患者常被剧烈的胸痛惊醒。
05突然不适突然出现胸痛、胸闷不适等。
守住5条防线,远离心梗01定期测血脂高血脂是冠心病、心梗发生的高危因素。
俗称“好胆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是人体血脂代谢的有益产物,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这些有害物质的水平越高,血管内形成粥样斑块的几率越大。
在寒冷、运动及饱食等刺激因素下,斑块易破裂,短时间内堵塞管腔,最终发生心梗。
有效预防心梗要从控制“坏胆固醇”开始。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合理调整生活习惯,必要时服用降脂药,能够有效防止心梗发生。
02管住“坏胆固醇”一般将“坏胆固醇”指标控制在参考范围(0.2~4.11毫摩尔/升)内即可,但年龄在40岁以上,且同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或吸烟的高危人群,坏胆固醇要控制在2.6毫摩尔/升以下才算达标。
既往已明确诊断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坏胆固醇小于1.8毫摩尔/升更有益于健康。
03警惕胸痛等症状心梗是内科急症,如短时间内未得到有效救治,致残致死率极高。
典型的心梗症状有:左侧心前区胸闷、胸痛,伴有心悸、气短、大汗、恶心、呕吐等表现。
有些人虽未出现上述情况,但有类似牙痛、胃痛、左侧背部及手臂不适时,也应警惕心梗。有冠心病史的患者更应注意鉴别,一经发现,医院就诊。
04遵医嘱治疗、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对于患有冠心病,同时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的高危人群,应遵循医嘱,选择合适的他汀类降脂药物,使坏胆固醇长期稳定地维持在目标水平。
除药物治疗外,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在心梗预防中有着重要地位。戒烟限酒,少油少盐,坚持适当有氧运动、切忌剧烈活动,都是防止心梗发生的有效措施。
同时要注意气候变化,北方寒冷地区的人尤其要注意。切忌饱食、防止便秘,也能减少心梗发生的可能。
05突发心梗,立即拨打突发心梗时,患者及家属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患者原地平卧,保持周围空气畅通。如有硝酸甘油片,可立即舌下含服一片。
家属应适当呼叫患者姓名,尽量保持其意识清醒。患者若呼之不应,立即触摸其颈动脉(气管两侧靠近下巴的地方)是否有搏动,如血管搏动停止,必须立即给予心肺复苏,第一时间进行抢救。
灵芝对心血管系统的7大作用01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发现,长期服用灵芝可缓和并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是胆固醇沉积于动脉壁内膜,使血管内壁呈凹凸不平的粥样状的结果,会使血管内径变窄,血管硬化,失去弹性,血压升高,经动物实验证明,服用灵芝或灵芝萃取物后,主动脉胆固醇含量可明显下降。
02改善高血压一般的降血压药可能有各种不良反应,长期服用亦容易引起其他脏器的损害。临床试验发现,服用灵芝有效剂量3个月后,可使大动脉、小动脉和毛细血管血压显著下降,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且可以明显增加脏器与组织的微循环灌流量,对组织和脏器起保护作用,对患有伴随着高粘血症或高血糖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尤为合适,同时对预防或减轻高血压并发症有益。
灵芝用于改善高血压病,能降低血压及减轻临床症状,降压有效率达70%以上,甚至有的患者可减少或停用其他降血压药,而且在服用灵芝降压时,还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微循环障碍。
03降低高血脂,清除胆固醇、三酸甘油酯国外研究发现,灵芝算能阻断羊毛甾醇(Lanosterol)或二氧羊毛甾醇合成胆固醇的能力,及内源性脂质的合成,同时加快胆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代谢,有利于脂质排出体外,使体内的脂质代谢重新处于平衡状态。
灵芝能明显降低高血脂症患者血浆胆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含量,并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于肝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形成者,灵芝则可降低动脉胆固醇含量、软化血管,防止进一步损伤的作用,并可改善局部微循环与抑制血小板聚集。
04改善冠心病研究发现,灵芝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微循环,增加心肌氧的供给,提高心肌对缺血的抵抗力。
服用灵芝对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的功效还与病情轻重、服用剂量及时间长短等有关,对于改善一般属轻、中度患病者的效果好,而服用剂量较大、时间较长者则效果更好,对冠心病有效率达70%~80%。
05缓解心绞痛、心肌梗塞国外实验发现,静脉注射赤芝提取液后,新增收缩幅度增强30%~50%;能缓解或减轻心绞痛症状,减少抗心绞痛药物的用量,甚至可停用;部分患者心电图的心肌缺血性变化可因服用灵芝的好转并获得改善,此与心绞痛症状的改善有一定的平衡关系。
06规律心率灵芝可作为一种平衡调节剂,且改善神经衰弱效果显著,临床研究证实,服用灵芝后既能改善睡眠,增进饮食,又能使头痛头胀症状减轻或消失。患者服用后,除原有心悸、气短、头痛、头晕等症状减轻或缓解外,多数患者的食欲、睡眠和体力亦有明显的改善。
07预防心脏衰竭、心肌梗塞灵芝萃取物有明显的强心作用,能加强心肌的收缩力,使心肌收缩振幅和心排出量增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