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张高清舌诊图谱,图文对照,珍藏版

古人称舌诊为“舌鉴”,将舌象比喻成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

舌诊是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舌诊,为中医望诊重点内容之一。

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少阴肾经之脉挟舌本,足厥阴肝经之脉络舌本,足太阴脾经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脏腑病变,可在舌质和舌苔上反映出来,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

血虚、气虚、痰湿、还是血瘀?都可以在你伸出舌头的刹那,看出个大概。以下为几种常见舌苔的舌诊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舌诊脏腑部位分属图

据《内经》记载,舌的不同部位能反映不同脏腑的病理变化,在临床上有一定参考意义。舌尖候上焦心肺的病变;舌中部候中焦脾胃;舌根候下焦肾;舌两侧候肝胆。

《伤寒指掌·察舌辩证法》还有“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的说法。

舌色篇

1、正常舌

正常舌象的特征是: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正常舌下络脉仅隐隐可见,呈紫红色线状,绝不粗胀。大多为单枝干,络脉直径最粗不超过2.7mm,长度大多不超过舌尖与舌下肉阜连线的3/5。

2、淡白舌

淡白舌多见于阳虚寒盛、气虚血少之证。本图舌色淡白,舌苔薄白而润,提示气血两虚。

3、枯白舌

舌色及龈、唇皆无血色,称为“枯白”。本图舌色枯白,舌干皱缩,无力伸出,是舌无神气的表现。提示精气衰败,病情危重。

4、红舌

红舌见于外感热盛或阴虚火旺之证。本图舌色较红,舌苔薄黄,舌质纹理粗糙,提示气分热盛。

5、舌尖红

舌尖红多见于心火上炎,上焦有热之证。本图舌尖红赤起刺,其余部位淡红而润。提示上焦热盛。

6、红绛舌(1)

舌色深红,称为“绛舌”,为热盛之象。在外感病为邪热入营的标志;在内伤杂病阴虚火旺重症亦较多见。本图舌色深红偏暗,舌面有叶脉状浅裂纹,苔少。提示热盛、气血壅滞,正气已伤。

7、红绛舌(2)

本图摄自慢性胃火患者,舌色红绛,舌干无苔,舌面上有浅裂纹。提示内热炽盛,胃阴枯涸,胃气大伤。

8、红绛舌(3)

舌色红绛,舌面苔少,舌前部有较多红点(即菌状乳状充血),提示邪热炽盛,气阴两伤。

9、青紫舌

舌色青紫,由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本图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肺气肿、心力衰竭,舌色紫暗,苔白腻。提示痰饮内停、肺肾气虚,血行瘀滞。

10、淡紫舌

淡紫舌多见于阳虚阴盛之证。本图患者为肺原性心脏病,舌淡紫,苔薄白而湿润。提示阳气不足,血行不畅。

11、淡紫淤堵舌

本图患者月经不调(痛经),舌色淡紫,舌上有较多紫色瘀点,舌苔薄白而润。提示阳气不足,寒凝血瘀。

12、紫红舌

本图患素体阴虚,舌红少苔,因肺部感染、心力衰竭,舌色紫而偏红,伴有发热、喘咳。提示邪热内盛,气血壅滞不畅。

13、绛紫舌

舌色红绛而紫,舌尖起刺,提示痰热壅滞。

14、瘀斑舌

舌有瘀斑或瘀点,均为血瘀之征。本图见舌边和舌旁有形态不规则瘀斑,是肝经血瘀的征象。

舌苔篇

正常舌苔是由胃气、胃阴上蒸于舌面而生成,病理性舌苔则是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图谱》以苔色为纲,结合苔质变化,介绍各类常见的舌苔变化。

1、薄白润苔

本图为正常舌苔。苔质滋润,干湿舌中,透过舌苔能见到淡红舌质,称为“薄白润苔”。提示胃气旺盛,津液充盈。

2、薄白滑苔

舌苔上水湿过多,扪之湿而滑利,甚则伸舌涎液欲滴,称为“滑苔”,多为水湿、痰饮内停。本图舌面过于湿润,舌苔薄白,根略厚,舌体胖嫩,舌边齿痕。提示阳虚不运,水湿内停。

3、白腻苔

腻苔的特征是:苔质颗粒细腻致密,紧贴于舌面,刮之不脱,多因湿浊、痰饮、食滞所致。

4、白滑腻苔

本图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舌苔白腻,舌上水湿过多,舌色淡紫,舌尖部有瘀点。提示阳气不足,痰饮停积。

5、白粘腻苔

腻苔上复盖一层垢浊滑腻的粘涎,称为“粘腻苔”。提示湿浊之邪较盛,脾胃阳气被遏。

6、白厚腻苔

本图患者为肝硬化腹水,舌色淡紫,舌苔白腻,中部较厚,提示体内阳虚阴盛,水湿停聚,血行凝滞不畅。

7、白厚松苔

舌苔由腻逐渐变松,颗粒变粗,浮堆于舌面,刮之能去,提示阳气来复,渐化寒湿阴邪。

8、白腻苔化燥

本图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原为白厚腻苔,现舌上大部分白腻苔化燥,苔质干裂,舌中有一块苔剥落,边缘白苔尚未化燥。提示痰饮郁而化热,胃气、津液渐伤。

9、黄腻苔化燥

本图为黄腻苔满布舌面,舌苔的中前部腻苔正逐渐化燥,提示内热炽盛,湿邪化燥。

10、薄黄苔

本图患者为呼吸道感染发热。舌质稍红,舌苔薄黄,提示表邪入里,气分热盛。

11、黄腻苔(1)

黄腻苔多见于湿热、痰热、食滞化热、暑温、湿温、腑气不利等。本图患者为流行性感冒后,舌苔淡黄厚腻,胸闷纳呆,提示湿热中阻,脾失健运。

12、黄腻苔(2)

本图患者胆道感染,舌苔黄腻,提示肝胆有湿热蕴结。

13、黄腻苔(3)

本图患者为肝癌,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舌尖红点,提示湿邪与郁热交阻。

14、黄粘腻苔

本图患者为肠梗阻,舌苔黄腻,舌面上还罩着一层黄色粘涎。是因腑气不通,湿浊之邪上泛于舌所致。

15、黄滑苔

黄苔亦可见于寒湿证,其特征是苔黄而湿润多津,舌质胖嫩,舌色多淡白,或兼见舌边齿痕。提示阳虚,痰饮或寒湿内停。

16、黄燥苔(1)

本图患者为肺部感染,舌苔由白转黄(舌边尚有白腻苔残余),苔质干裂,舌红不鲜。提示疾病由寒湿化热、化燥,津液已伤。

17、黄燥苔(2)

舌面十分干燥,舌苔黄厚干裂,颗粒粗糙,舌前部有裂纹。提示邪热炽盛,津液耗伤。

18、黄瓣苔

舌苔燥裂成瓣,色焦黄,舌质红,有浅裂纹,是热盛伤津之征。本图舌上尚有白腻苔,表明原来的病邪为痰饮、湿浊等阴邪。

19、灰白腻苔

舌苔由白腻转为灰苔,多见于阳虚寒湿、痰饮等阴邪蕴结中焦,日久不化的病证。

20、灰黄腻苔

本图患者为肺心病,舌苔灰黄腻,舌色紫暗。提示湿浊痰饮化热,气血运行不畅。

21、垢腻灰苔

舌苔腻而胶结垢浊,苔色灰黄,舌面上似有一层骯脏物质,称为“垢腻苔”。提示湿浊之邪较盛。

22、黑腻苔

本图患者为大叶肺炎,舌苔由白腻转为黑腻,苔质不干,舌质红绛,舌尖有点刺。提示湿浊之邪入里化火,内热炽盛,呈寒包火之势。

23、焦黑苔

本图患者为胆道感染,舌红而干,舌中根部苔黑而燥裂,舌两边尚有少许白腻苔。提示邪热亢盛,湿浊化燥伤津。

24、黑燥苔

本图摄于一胃癌患者临终前二天,舌苔黑而燥裂,根部黑苔长如黑毛,舌体卷缩,舌质枯白无华。提示阴液耗竭,内热极盛。

25、剥苔

舌苔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称为“剥苔”。提示胃阴、胃气已虚,或气血不足,不通续生新苔。

26、腻苔中剥(1)

本图患者为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原为白腻苔,现舌中与舌前已部分剥落,舌两旁仍有黄白腻苔,舌色青紫,提示痰热交阻,气血不畅,胃气已虚。

27、腻苔中剥(2)

舌苔白厚腻,又见剥苔,提示痰湿未化,胃气已伤,病属虚实夹杂。

28、类剥苔

本图患者为胃溃疡,舌苔多处剥落,剥落处舌面仍有新生乳头,称为“类剥苔”。提示气阴不足,舌苔复生较慢。

29、地图舌

地图舌是剥苔的一种,因剥落呈地图样,形态不规则,边缘稍凸起,部位时时转移而得名,亦是胃气、胃阴不足所致。多见于体质过敏者。本图是经过治疗后,剥苔处又长出新苔。

30、镜面苔

舌粘腻乳头萎缩,舌苔全部退去,舌面光滑如镜,称为“镜面舌”提示胃气、胃阴枯涸。多见于热病伤阴后期,内伤阴虚、气血两虚等证。本为红绛镜面舌,由热盛阴液枯涸所致。

31、无根苔(1)

舌苔浮于舌面,刮之即去,其下不能续生新苔,是由胃气、胃阴大伤,舌苔失养所致。本图患者为肝癌晚期,舌质红绛,舌面起刺,舌苔黄浊,不刮自脱。提示内热炽盛,胃阴大伤。

32、无根苔(2)

本图是经揩舌后的舌象。舌中已有大部分颗粒状黄苔被揩去,舌面上无新苔复生,提示胃气、胃阴已伤,病情较重。

33、薄白苔和黄厚腻苔

(薄白苔)

(黄厚腻苔)

舌象的动态变化,对于判断疾病的进退和转归具有重要意义。两图是同一患者在不同时间的舌象。疾病初起时舌苔薄白,数日后,邪渐入里化热,舌苔亦变为黄厚腻。

34、黄厚粘腻苔与

(黄厚腻苔)

(薄白苔)

黄厚粘腻苔为药物过敏,初起舌苔黄厚粘腻,经化湿治疗后黄腻苔已大部分退去(见薄白苔),提示湿浊已化。

舌部病变

1、舌糜(1)

(舌面)

(舌下)

本图患者为肺部感染、心力衰竭,舌光红偏紫,继则舌面和舌下出现白色糜点,有的融合成片,並蔓延到口腔其它部位,揩之即去,旋即复生。

亦有称“糜苔”、“霉腐苔”,提示气阴两伤,秽浊之邪泛滥。多见于久病正虚、胃气衰败的重病患者。长期使用抗菌素、激素等药物,亦可发生。

2、舌糜(2)

本图患者为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伴肺部感染,因久病正伤,舌前半苔已剥落,舌面上出现白色凝乳样物。预后较差。

3、舌疮

舌上生出一个或多个表浅的黄白色溃疡,周围充血,有疼痛感,称为“舌疮”。本病时发时愈,多由阴虚火旺、心火、胃热亢盛、气虚、阳虚等原因所致。劳累后每易诱发。

4、重舌

舌下血络肿起,好像又生一个小舌,与舌体重叠,称为重舌。多因心火上炎或外邪引动心火所致。

5、舌菌(舌癌)

舌边生出菌状恶肉,表面溃烂伴疼痛感,流出涎液极臭。是由心脾郁火、气结所致,属于舌部恶性病变。

6、舌菌(舌乳头状瘤)

舌上生出一个黄豆大赘生物,无疼痛感,长期不溃烂,生长极慢,预后较好。

7、舌血管瘤

本图为先天性舌血管瘤。舌上有一肿块,色微紫,无不知感。是由舌部血络郁闭所致,无辨证意义,应与青紫肿胀舌作鉴别。

8、舌烂(舌癌)

本症好发于舌边缘中后部,初起舌边有一小溃疡,日渐增大,疼痛妨碍饮食,如溃烂及血脉,可引起大出血。

9、舌衄

舌上出血称为“舌衄”。可由心经蕴热、脾肾虚火上炎等原因引起。一般由实火所致者舌出血量多,常伴有舌体肿痛;由虚火所致者,则多见舌上渗血,而舌体不肿。亦可由气不摄血所致。

气血津液与舌象的关系

常见舌两侧舌血脉丰富,有赖气血的濡养和津液的滋润。

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多少有关。

唾为肾液、涎为脾液,与脏腑密切相关。

观察舌体润燥,可判断体内津液盈亏及邪热轻重。

生理变异与舌象的关系

1、年龄:儿童舌质多淡嫩,舌苔少或剥;老年人舌色较暗红或带紫暗色。

2、体质禀赋:如先天性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多见于禀赋不足体质较弱者。

3、性别:女性月经期可出现蕈[xùn]状乳头充血,舌质偏红,或舌尖边部有明显的红刺。月经过后可恢复正常。

4、气候:自然环境变动可引起舌象变化。夏月湿土司令,苔较厚而微黄。

诊舌的方法

1、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

2、先看舌质,再看舌苔。

3、若伸舌时间过久,舌体易随血管变形而色泽变化。

4、如判断不清,可令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复望舌。

5、其他诊察方法:刮舌验苔法。刮之不脱或刮而留污质,为里有实邪;刮之易去,舌体明净光滑则多属虚证。

舌诊的注意事项

1、病人将舌自然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要呈扁平形,使舌体放松,不要卷缩,也不要过分用力,以免引起颜色的改变。

望舌时尽量迅速敏捷地看清舌质、舌体、舌苔、避免病人伸舌过久,必要时可稍休息后再重复观察。

2、病人面对光线,使光线直射入口,光线要充足,否则舌质及舌苔的颜色不易分辨。

3、注意饮食对舌诊的影响:如食后因食物的摩擦使舌苔变薄;饮后使舌苔变润;食温热或刺激性食物后,舌质变红或绛。所以一般不宜在病人进饮食或漱口后立即进行舌诊。

4、注意染苔:如饮用牛奶后苔呈白色;吃乌梅、杨梅、咖啡、陈皮梅、橄榄等可将舌苔染为黑色或褐色;吃蚕豆、橘子、柿子及黄连、核黄素等,使舌苔染成黄色。这些暂时的外物沾染,不可误认为病理的舌苔。

正常舌象特征:淡红舌、薄白苔。

舌诊32图

1.正常舌

舌象:舌质淡红,胖瘦适中,舌苔薄白而干润适度。

2.淡白舌

舌象:舌质淡白,舌体胖嫩,舌苔白色稀薄。

意义:多为胃气虚弱或气血不足。

3.苍老舌糙苔

舌象:舌质淡红、苍老、白苔满布、微黄、粗糙如砂石。

意义:湿阻脉络、津不上承、或暴热伤津。

4.淡白舌白苔

舌象:舌质淡白、白苔满布,中部厚如积粉。

意义:阳虚热浮,可见于阳虚而外感湿热。

5.淡白舌黑燥苔

舌象:舌质淡白,舌体胖,舌苔灰黑燥裂。

意义:脾失健运、湿浊不化、痰湿上蒙清窍。

6.淡红镜面舌

舌象:舌质淡红而嫩,边有裂纹,舌面光莹无苔、平滑如镜。

意义:胃阴不足或气阴两虚。

7.瘀斑舌

舌象:舌质淡红偏暗,边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

意义:瘀血阻络,气血壅滞。

8.淡红花剥舌(地图舌)

舌象:舌质淡红,舌体歪,舌苔白腻有剥脱,呈地图状。

意义:胃之气阴两虚,痰湿阻络。

9.红舌花剥苔

舌象:舌质红而嫩,舌苔白腻花剥,剥脱处光莹无苔,或罩白色透明苔。

意义:湿热伤阴,湿浊未化,已伤阴液。

10.红肿胀舌

舌象:舌质红,舌体肿胀、胖大、不能缩入口内,舌尖与中部黄苔,舌边与根部白苔。

意义:湿热熏蒸,血热上壅。

11.淡红紫斑舌

舌象:舌质淡红,舌尖舌边多处青紫成片,舌苔白腻不均匀,中间苔少。

意义:气滞血瘀或久病气血不续。

12.淡红舌白厚腻苔

舌象: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

意义:气虚血瘀,痰饮停聚。

13.淡红舌厚腐腻苔

舌象:舌质淡红,舌体略胖,白厚腐腻苔满布舌面如积粉,表面微有淡黄色。

意义:湿热阻滞三焦

14.淡红舌黄糙苔

舌象:舌质淡红,舌苔黄燥,粗糙如砂石。

意义:胃肠热结夹湿,湿热化燥。

15.红舌黑腻苔

舌象:舌质红,苔厚腻,边白黄中间黑色。

意义:虚阳上浮,湿热内蕴。

16.红舌无苔

舌象:舌质红而嫩、中有裂纹,除舌边有少许残存之苔外,余光莹无苔。

意义:胃肾气阴两伤。

17.齿痕舌

舌象:舌质略红,舌体胖大而齿痕,舌中间有纵裂,苔薄白而颗粒粗松。

意义:脾虚湿滞,兼有内热。

18.裂纹舌

舌象:舌质略细,多数纵裂如刀割,舌苔薄白。

意义:素有阴虚,真阴不足,虚火上炎。

19.裂纹舌

舌象:舌质淡白透青紫,舌体胖大,中有深裂纹,舌边裂纹如刀割,舌苔白腻而不匀。

意义:气血俱衰,肾阴不足。

20.红舌白腐苔

舌象:舌质红,舌苔白厚,颗粒粗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

意义:痰食内聚,湿热蒸腾。

21.红舌黄腐苔

舌象:舌质红,有红点,舌体苍老,舌苔由白转灰黄,厚腐堆起,上有横直裂纹。

意义:湿热秽浊蕴结于里。

22.暗红舌焦黄苔

舌象:舌质红而偏暗,苔焦黄如锅粑,厚而有裂。

意义:胃肠热结,腑气不通。

23.红舌黄白苔

舌象:舌质红,有红点,苔黄白色,厚积满布,如米粉状。

意义:邪热湿毒蕴结于里。

24.暗红舌黄燥苔

舌象:舌质绛红晦暗,舌体薄瘦,舌苔厚而焦黄燥裂。

意义:实热燥结于胃肠。

25.红绛舌黄黑苔

舌象:舌质绛红、苍老、尖有红点,苔薄白转灰黄,根部灰黑垢腻。

意义:风痰上扰,痰热腑实。

26.红绛舌黑糙苔

舌象:舌质红绛,有红点,黑色糙裂苔满布,厚积成块。

意义:热毒内实,痰热腑实。

27.红色点刺舌

舌象:舌质红,有红色点刺状突起,舌苔白腻,表面微黄。

意义:营分郁热。

28.青紫瘦小舌

舌象:舌瘦小面青紫晦暗,舌苔白厚腐。

意义:寒湿凝滞,气血壅滞。

29.绛紫舌光剥苔

舌象:舌质绛紫而暗,舌面光剥无苔。

意义:热及营血,伤阴阻络。

30.淡白舌水滑苔

舌象:舌淡而胖,边尖满布白滑苔,中根部黄苔,厚腻粘滑。

意义:肾阳不足;湿浊化热。

31.红绛瘦舌

舌象:舌质红绛,舌体瘦长,两条黄色垢苔厚积,燥裂成块,余处光剥无苔。

意义:胃肠热结伤阴而兼阴虚火旺。

32.红胖瘀斑舌

舌象;舌质红绛有瘀斑,舌体肿胀,舌面有破损,苔白滑兼有酱色。

意义:湿毒内盛。

寻回被遗忘的灵丹妙药!!

野生灵芝与癌症调理

中国人认识或应用灵芝时间最早、历史最悠久,据考证,有着年连绵不断的灵芝文化传承。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灵芝的记载。古人将灵芝作为上上品:“养命以应天,无毒而养生”;根据野生灵芝的形态和颜色将其分为“赤芝、黑芝、青芝、白芝、黄芝、紫芝”六色灵芝。明代著名的《本草纲目》称野生灵芝“至上可养命延年,为中养生保健,在下可救命治病”,因此历史上素有仙草、瑞草、还魂草、长生不老草等美誉。

一、

《中国抗肿瘤大型药用真菌图鉴》一书列举了种有抗肿瘤活性的食药用真菌。野生灵芝配方产品经多年临床观察表明:如下“五种情况”尤其适合使用野生灵芝配方产品调理肿瘤:

第一、对于肿瘤手术、放疗或化疗期间的患者,可减少手术感染,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增加放疗和化疗的临床疗效;

第二、肿瘤晚期不能手术、放化疗的患者,可长期服用,能够防止肿瘤的转移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第三、经过手术、放疗和化疗一段时间后又复发、转移,患者这时已无法承受手术、放疗,或化疗等治疗;

第四、经过手术、放疗和化疗后的康复期;

第五、用于预防肿瘤。

二、

服用药用真菌可以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防止肿瘤的转移,减少成形的肿瘤,大量杀灭肿瘤细胞。

康复对策:

1、对于早中晚期患者:可以进行手术、放疗、化疗治疗,并且所有的患者都应该服用药用真菌,因为药用真菌可以保护患者,其结果是:一是减少抗生素耐药性及抗药性而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伤口感染;二是促进伤口的愈合;三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四是减少放疗、化疗的副作用;五是提高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六是防止肿瘤的复发、转移。

2、对晚期患者或70岁以上的老人:不主张进行手术及放疗与化疗,可以长期服用药用真菌。

3、对于康复期的患者:更应该服用药用真菌,因为药用真菌不仅可以快速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而且在提高免疫力的同时,防止复发、转移,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免责声明:本号发布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源自网络的部分,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告诉我们,定将妥善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zhia.com/jzyl/82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