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璧壶是顾景舟先生的代表之作,骨肉亭匀,比例恰当,转折圆润自然,其面挺括平整,线条流畅无碍,干净利落。
瓢是传统的经典器形之一,而后经过发展,以纯粹的三角表现出器形的魅力。
子冶石瓢清瘦矍铄,点线面的处理极见功力,不做任何装饰,展现光器裸胎的艺术魅力。
此壶为蒋蓉大师所作,在前日的文章中也讲到过,此壶乃是花器中极难制作的壶式。
壶身由束起的松、竹、梅干所组成,各部细节刻划仔细,自然夹置,于繁复中见规整条理。
掇球为紫砂的经典器形之一,为程寿珍创制,是几何圆壶的代表之作,壶钮、壶盖、壶身在视觉上形成了三圆球重叠之势,整体造型古朴敦厚、秀美醇和。
周桂珍的艺术,具有最明显的两个特色,一个是扎实的功力、严谨的制作,她可以细到毫巅,严到极处。这一方面,可以说她是接受了顾景舟大师的真传;但另一方面,她的艺术,又有以往的紫砂艺人所少有的自由气息,她既可以严守绳墨,又可以不守绳墨。她的严守绳墨是因为艺术的需要,她的不守绳墨也是为艺术的需要,为的是要突破常规,独辟新径。由于前者,她可能无愧地称是顾老的嫡派传人,由于后者,她又可以说是顾老艺术的发展、创新、突破,最后达到超越。
整杯以灵芝为形,一朵硕大的灵芝下凹成杯身,不规则卷舒撇口为沿。一束芝茎自杯底蜿蜒伸张至杯身为把手,丰健有力,大小灵芝点缀其间,生动灵妙。
灵芝自古为仙草,是祥瑞的象征,灵芝杯寓意长寿福禄、吉祥如意。
器为仿古青铜“觥”型韵,作鹦鹉背负大杯,杯体贴饰三角饰片及拐子龙一圈,并间隔弦纹,一侧塑一螭龙,显得古意盎然,耐人玩味。
杯底有阳文方印“陈鸣远”三字,紫砂梨皮调砂,颗粒若繁星点点,精致古雅,细巧钎秀,式态极美。
壶呈梅花式,壶盖即为一朵覆梅,壶底与壶盖均为六瓣梅花内凹,上下对应。这种壶盖与壶底上下对应的形制常见于晚明至清初。
此壶胎色红赭,掺有红、黄等粗砂,为典型的明末清初泥料之重要特征。壶把下以钢刀精刻“大彬”阴文楷书款。
杨彭年紫砂器,以朴雅的光器为主,多以韵味隽永的书画镌刻为装饰,但你是否知道,杨彭年亦是一位花塑器高手。此作壶身仿似松、竹、梅三树段束于一体,松段的松鳞、松针,梅段的枝干、花卉,以及竹段的竹节、竹叶,都刻画极其细致,浑然一体,于繁复中见规整修理。
汪寅仙,年生于江苏宜兴丁山丁南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顾问。曾任宜兴紫砂工艺厂副总工艺师、宜兴紫砂研究所副所长等职。汪寅仙曾任宜兴紫砂工艺厂副总工艺师、宜兴紫砂研究所副所长等职。汪寅仙大师是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紫砂制作技艺传承代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