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故事誉满运河两岸的油坊凯顺点心

专业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作者:王春飞

点心是人们走亲访友必备的礼品,本义出自“点点心意”。点心的主要功能并不是给人充饥或者解馋,而是用来上供、祭祀,或者在过年过节、婚丧嫁娶、亲友间礼尚往来时作为礼品赠送。除了口味好吃还要便于携带和储存,因此多用油炸、烤炙和蜜饯等工艺,并制成一块状的外形,便于码放、打包成纸包。

油坊镇因为依托运河的交通便利,一度成为经济发展先进的区域重镇,逐渐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在这里,点心还有另外一个独特的名字——“大果子”,“到口酥”专指果子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口酥。“果子”是指油条,长圈型的油条,不带外面硬皮,特点是口感松软凉后也好吃。儿歌“炸炸炸果果,腰里别着个铜琐锁”,炸的果果就是油条果子。“麻糖”是指最上层有一层糖皮,像麻花一样再卷一下的油条果子,因为像麻花一样还带糖,所有叫“麻糖”。这才是真正的麻糖,不像县城里所有的油条都叫麻糖。在油坊一带每到中午前,时常会听见“哐---哐---哐”断断续续的敲击铜锣的声音,间或吆喝一声“香-油-果-子--”这就是卖油条的来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油坊镇相对发达,大果子的用途也很广泛。在南北大街“老街里”南部最繁华的地段有个一百多年的糕点店铺——凯顺点心。凯顺点心制作考究,口感独特,每逢婚丧嫁娶、过年过节,必定成为走亲访友必备高档礼品。享誉运河两岸的同时,产品远销天津上海。尤其在天津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每当有天南地北坐船路过油坊的客商,都要捎上几封(包)凯顺点心作为旅游纪念品带回去同亲朋分享。

凯顺点心的掌柜王春溪是晚清时期的武状元,力大无比,慷慨仗义,练功刻苦(练功用的石锁前年还放在王丁祥门口做石凳用)。其经营的点心铺生意也非常红火,在镇子最繁华的地段拥有大面积的门面房,也就是老街桥洞南50米东侧,原有5-6间门面房和大院。凯顺点心一市斤八块,分为八种不同形状、口味、式样、制作方式的糕点,称为八大件,即蜜三刀、芝麻果、刀环、马蹄酥、棉花酪、千层酥、紫酥、锤糕,用干荷叶或细草纸包成上面略小的正方形,顶上再封上印有“凯顺糕点”商标图案的红封签,两包一串,就是当时的礼品盒。

点心八大件中白三件为:马蹄酥、棉花酪和千层酥,马蹄酥用甜面制成,经油炸后蓬松炸裂呈马蹄状,口感捎硬、味甜易碎,棉花酪像花一样分成六瓣自然张开,更像刚刚摘去棉花的棉花壳,外形美观,制作工艺复杂,由多层的面团制成,烤炙前,面团上部用刀切开大部分,在烤炙过程中自然开裂形成花状,出炉后中间撒上不同口味、颜色的配料,既好看又好吃。千层酥就像小月饼一样,中间是各种味道的馅料,有椒盐、桂花、枣泥、豆沙等口味,外层是多层的薄皮,也是烤炙而成,松软可口,风味各异。红三件的蜜三刀最常见,上下有两种面油炸制成,上面用蜂蜜和面下面是油面,因炸之前在表面划上三刀,炸制使自然开裂,得名“蜜三刀”。芝麻果质地捎硬外面裹一层芝麻,刀环为环状甜面饼,质地松软,口感稍甜。紫酥是脆皮的烤炙饼干,锤糕为长方体下部包含绿豆糕成分上面一层白糖。

凯顺点心,由于精细制作,多方学习各方工艺,并获得名师指点,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味。每到春节和中秋,就到了凯顺点心的忙碌季节。由于名声远播,节前的一个月通宵制作仍然供不应求,运河两岸方圆百里的人们都来排队采购,手里提着知名的礼品,串亲戚时,精神也倍感荣光。

解放后凯顺点心传至王春溪的孙子王庆芳这一代,王庆芳因受社会冲击远走东北谋生,一无所有回来后房子宅子早已充公,只剩下叔伯兄弟王丁祥给他留的几套点心模具,再次重拾旧业,没有成功,个人生活凄惨,后期流落在大堤汛屋,村中老人接济数月后撒手人寰,连口棺材也没得到,凯顺点心也消失在时代的大潮中。

八十年代末期另有王氏族人,王林、王峰兄弟,顺应时代需求,从外戚处学来点心制作技艺,开始制作王氏点心。除了制作大果子八大件外,还制作到口酥饼干等糕点食品,金钱饼、桂花、绿豆糕、椒盐、枣泥、酥皮青红丝、福寿糕产品,品种达到二十多种,口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月饼品种也有很多新品种。糕点产品远销运河两岸,县城、夏津、临清、临西、武城和故城。进入年代后,快速食品逐渐取代了点心的礼品地位,王峰的儿子王亮也从点心生产销售逐渐转向小食品的批发零售商,点心生产也从主导产业转变成了附属产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zhia.com/lzgx/115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