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一味中药人参

人参

五加科人参属植物

所属类别:

医药

中医学与中药学

药学

植物

人参(PanaxginsengC.A.Mey),为伞形目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叶片无气孔和栅栏组织,无法保留水分,温度高于32度叶片会灼伤,郁闭度0.7-0.8。通常3年开花,5-6年结果,花期5-6月,果期6-9月。

生长于北纬33度-48度之间的海拔数百米的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下,产于中国东北、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东部。人参的别称为黄参、地精、神草、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之一。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人参

拉丁学名

PanaxginsengC.A.Meyer

别名

棒槌、棒棰、棒锤、地精、老山参、人参、山参、神草、血参、野山参、园参、高丽参、吉林参、人衔生、晒参、野人参、圆参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伞形目

五加科

人参族

人参属

人参

命名者及年代

C.A.Meyer,

扩展阅读

本草纲目-人参更多

「释名」人(音参。或省作)、黄参(《吴普》)、血参(《别录》)、人衔(《本经》)、鬼盖(《本经》)、神草(《别录》)、土精(《别录》)、地精(《广雅》)、海腴、皱面还丹(《广雅》)。时珍曰∶人KT年深,浸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神草。字,从,亦浸渐之义。,即浸字,后世因字文繁,遂以参星之字代之,从简便尔。然承误日久,亦不能变矣,惟张仲景《伤寒论》尚作KT字。《别录》一名人衔衔乃字之讹也。其成有阶级,故曰人衔。其草背阳向阴,故曰鬼盖。其在五参,色黄属土,而补脾胃,生阴血,故有黄参、血参之名。得地之精灵,故有土精、地精之名。《广五行记》云∶隋文帝时,上党有人宅后每夜闻人呼声,求之不得。去宅一里许,见人参枝叶异常,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参,一如人体,四肢毕备,呼声遂绝。观此,则土精之名,尤可证也。《礼斗威仪》云∶下有人参,上有紫气。《春秋运斗枢》云∶摇光星散而为人参。人君废山渎之利,则摇光不明,人参不生。观此,则神草之名,又可证矣。

「集解」《别录》曰∶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曝干,无令见风。根如人形者,有神。普曰∶或生邯郸,三月生叶小锐,枝黑茎有毛。三月、九月采根。根有手足、面目如人者神。弘景曰∶上党在冀州西南,今来者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俗乃重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者。次用高丽者,高丽地近辽东,形大而虚软,不及百济,并不及上党者。其草一茎直上,四、五叶相对生,花紫色。高丽人作《人参赞》云∶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树相寻。,音贾,树似桐,甚大,附广则多生,采作甚有法。今近山亦有,但作之不好。恭曰∶人参见用多是高丽、百济者,潞州太行紫团山所出者,谓之紫团参。保升曰∶今沁州、辽州、泽州、箕州、平州、易州、檀州、幽州、妫州、并州并出人参,盖其山皆与太行连亘相接故也。曰∶新罗国所产者,有手足,状如人形,长尺余,以杉木夹定,红丝缠饰之。又沙州参,短小,不堪用。颂曰∶今河东诸州及泰山皆有之,又有河北榷场及闽中来者,名新罗人参,俱不及上党者佳。春生苗,多于深山背阴,近漆下湿润处。初生小者三、四寸许,一桠五叶;四、五年后生两桠五叶,未有花茎;至十年后生三桠;年深者生四桠,各五叶。中心生一茎,俗名百尺杵。三月、四月有花,细小如粟,蕊如丝,紫白色。秋后结子,或七、八枚,如大豆,生青熟红,自落。根如人形者,神。泰山出者,叶干青,根白,殊别。江淮间出一种土人参,苗长一、二尺,叶如匙而小,与桔梗相似,相对生,生五、七节。根亦如桔梗而柔,味极甘美。秋生紫花,又带青色。春秋采根,土人或用之。相传欲试上党参,但使二人同走,一含人参,一空口,度走三、五里许,其不含人参者,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其人参乃真也。宗曰∶上党者,根颇纤长,根下垂,有及一尺余者,或十歧者,其价与银等,稍为难得。土人得一窠,则置板上,以新彩绒饰之。嘉谟曰∶紫团参,紫大稍扁;百济参,白坚且圆,名白条参,俗名羊角参;辽东参,黄润纤长有须,俗名黄参,独胜;高丽参,近紫体虚;新罗参,亚黄味薄。肖人形者神;其类鸡腿者,力洪。时珍曰∶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者皆是辽参。其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今皆属于朝鲜矣。其参犹来中国互市。亦可收子,于十月下种,如种菜法。秋冬采者,坚实;春夏采者,虚软,非地产有虚实也。辽参,连皮者,黄润色如防风;去皮者,坚白如粉;伪者,皆以沙参、荠、桔梗采根造作乱之。沙参,体虚无心而味淡;荠,体虚无心;桔梗,体坚有心而味苦;人参,体实有心而味甘,微带苦,自有余味,俗名金井玉阑也。其似人形者,谓之孩儿参,尤多赝伪。宋苏颂《图经本草》所绘潞州者,三桠五叶,真人参也;其滁州者,乃沙参之苗叶;沁州、兖州者,皆荠之苗叶。其所云江淮土人参者,亦荠也。并失之详审。今潞州者尚不可得,则他处者尤不足信矣。近又有薄夫以人参先浸取汁自啜,乃晒干复售,谓之汤参,全不任用,不可不察。考月池翁讳言闻,字子郁,衔太医吏目。尝着《人参传》上、下卷甚详,不能备录,亦略节要语于下条云耳。

「修治」弘景曰∶人参易蛀,唯纳新器中密封,可经年不坏。炳曰∶人参频见风日则易蛀,惟用盛过麻油瓦罐,泡净焙干。入华阴细辛与参相间收之,密封,可留经年。一法∶用淋过灶灰,晒干罐收亦可。李言闻曰∶人参生时背阳,故不喜见风日。凡生用宜咀;熟用,宜隔纸焙之,或醇酒润透咀、焙熟用,并忌铁器。

「气味」甘,微寒,无毒。《别录》曰∶微温。普曰∶神农∶小寒;桐君、雷公∶苦;黄帝、岐伯∶甘,无毒。元素曰∶性温,味甘、微苦,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中之阳也。又曰∶阳中微阴。之才曰∶茯苓、马蔺为之使,恶溲疏、卤碱,反藜芦。一云∶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动紫石英。元素曰∶人参得升麻引用,补上焦之元气,泻肺中之火;得茯苓引用,补下焦之元气,泻肾中之火。得麦门冬则生脉;得干姜,则补气。杲曰∶得黄、甘草,乃甘温除大热,泻阴火,补元气,又为疮家圣药。震亨曰∶人参入手太阴。与藜芦相反,服参一两,入黎芦一钱,其功尽废也。言闻曰∶东垣李氏理脾胃,泻阴火,交泰丸内用人参、皂荚,是恶而不恶也。古方疗月闭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是畏而不畏也。又疗痰在胸膈,以人参、黎芦同用而取涌越,是激其怒性也。此皆精微妙奥,非达权衡者不能知。

「主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本经》)。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别录》)。主五劳七伤,虚损痰弱,止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甄权)。止烦躁,变酸水(李)。消食开胃,调中治气,杀金石药毒(大明)。治肺胃阳气不足,肺气虚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元素)。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时珍)。

「发明」弘景曰∶人参为药切要,与甘草同功。杲曰∶人参甘温,能补肺中元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肺主诸气故也。张仲景云∶病患汗后身热、亡血、脉沉迟者,下痢身凉、脉微、血虚者,并加人参。古人血脱者益气,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也。若单用补血药,血无由而生矣。《素问》言∶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补气须用人参,血虚者亦须用之。本草十剂云∶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盖人参补气,羊肉补形,形气者,有无之象也。好古曰∶洁古老人言∶以沙参代人参,取其味甘也。然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阴,安得无异?虽云补五脏,亦须各用本脏药相佐使引之。言闻曰∶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阳,微苦补阴。气主生物,本呼天;味主成物,本呼地。气味生成,阴阳之造化也。凉者,高秋清肃之气,天之阴也,其性降;温者,阳春生发之气,天之阳也,其性升。甘者,湿土化成之味,地之阳也,其性浮;微苦者,火土相生之味,地之阴也,其性沉。人参气味俱薄。气之薄者,生降熟升;味之薄者,生升熟降。如土虚火旺之病,则宜生参,凉薄之气,以泻火而补土,是纯用其气也;脾虚肺怯之病,则宜熟参,甘温之味,以补土而生金,是纯用其味也。东垣以相火乘脾,身热而烦,气高而喘,头痛而渴,脉洪而大者,用黄柏佐人参。孙真人治夏月热伤元气,人汗大泄,欲成痿厥,用生脉散,以泻热火而救金水。君以人参之甘寒,泻火而补元气;臣以麦门冬之苦甘寒,清金而滋水源,佐以五味子之酸温,生肾精而收耗气。此皆补天元之真气,非补热火也。白飞霞云∶人参炼膏服,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凡病后气虚及肺虚嗽者,并宜之。若气虚有火者,合天门冬膏对服之。

「正误」曰∶夏月少使人参,发心之患。好古曰∶人参甘温,补肺之阳,泄肺之阴。肺受寒邪,宜此补之;肺受火邪,则反伤肺,宜以沙参代之。王纶曰∶凡酒色过度,损伤肺肾真阴,阴虚火动,劳嗽吐血、咳血等证,勿用之。盖人参入手太阴能补火,故肺受火邪者忌之。若误服参、甘温之剂,则病日增;服之过多,则死不可治。盖甘温助气,气属阳,阳旺则阴愈消;惟宜苦甘寒之药,生血降火。世人不识,往往服参、为补,而死者多矣。言闻曰∶孙真人云∶夏月服生脉散、肾沥汤三剂,则百病不生。李东垣亦言生脉散、清暑益气汤,乃三伏泻火益金之圣药,而雷反谓发心之患非矣。乃脐旁积气,非心病也。人参能养正破坚积,岂有发之理?观张仲景治腹中寒气上冲,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呕不能食者,用大建中汤,可知矣。又海藏王好古言人参补阳泄阴,肺寒宜用,肺热不宜用。节斋王纶因而和之,谓参、能补肺火,阴虚火动失血诸病,多服必死。二家之说皆偏矣。夫人参能补元阳,生阴血,而泻阴火,东垣李氏之说也明矣。仲景张氏言∶亡血血虚者,并加人参;又言∶肺寒者,去人参,加干姜,无令气壅。丹溪朱氏亦言虚火可补,参、之属;实火可泻,芩、连之属。二家不察三氏之精微,而谓人参补火,谬哉。夫火与元气不两立,元气胜则邪火退。人参既补元气而又补邪火,是反复之小人矣,何以与甘草、苓、术谓之四君子耶?虽然,三家之言不可尽废也。惟其语有滞,故守之者,泥而执一,遂视人参加蛇蝎,则不可也。凡人面白、面黄、面青黧悴者,皆脾、肺、肾气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气壮神强,不可用也。脉之浮而芤、濡、虚、大、迟缓无力,沉而迟、涩、弱、细、结、代无力者,皆虚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长紧实、滑数有力者,皆火郁内实,不可用也。洁古谓喘嗽勿用者,痰实气壅之喘也;若肾虚气短喘促者,必用也。仲景谓肺寒而咳勿用者,寒束热邪壅郁在肺之咳也;若自汗恶寒而咳者,必用也。东垣谓久病郁热在肺勿用者,乃火郁于内宜发不宜补也;若肺虚火旺,气短自汗者,必用也。丹溪言诸痛不可骤用者,乃邪气方锐,宜散不宜补也;若里虚吐利及久病胃弱虚痛喜按者,必用也。节斋谓阴虚火旺勿用者,乃血虚火亢能食,脉弦而数,凉之则伤胃,温之则伤肺,不受补者也。若自汗气短,肢寒脉虚者,必用也。如此详审,则人参之可用不可用,思过半矣。机曰∶节斋、王纶之说,本于海藏王好古,但纶又过于矫激。丹溪言虚火可补,须用参、。又云阴虚潮热,喘嗽吐血,盗汗等证,四物加人参、黄柏、知母。又云好色之人,肺肾受伤,咳嗽不愈,琼玉膏主之。又云肺肾虚极者,独参膏主之。是知阴虚劳瘵之证,未尝不用人参也。节斋,私淑丹溪者也,而乃相反如此。斯言一出,印定后人眼目。凡遇前证,不问病之宜用不宜,辄举以借口。致使良工掣肘,惟求免夫病家之怨。病家亦以此说横之胸中,甘受苦寒,虽至上呕下泄,去死不远,亦不悟也。古今治劳莫过于葛可久,其独参汤、保真汤,何尝废人参而不用耶?节斋之说,诚未之深思也。杨起曰∶人参功载本草,人所共知。近因病者吝财薄医,医复算本惜费,不肯用参疗病,以致轻者至重,重者至危。然有肺寒、肺热、中满、血虚四证,只宜散寒、消热、消胀、补营,不用人参,其说近是;殊不知各加人参在内,护持元气,力助群药,其功更捷。若曰气无补法,则谬矣。古方治肺寒以温肺汤,肺热以清肺汤,中满以分消汤,血虚以养营汤,皆有人参在焉。所谓邪之所辏,其气必虚。又曰养正邪自除,阳旺则生阴血,贵在配合得宜尔。庸医每谓人参不可轻用,诚哉庸也。好生君子,不可轻命薄医,医亦不可计利不用。书此奉勉,幸勿曰迂。

「附方」旧七,新六十。人参膏∶用人参十两细切,以活水二十盏浸透,入银石器内,桑柴火缓缓煎取十盏,滤汁,再以水十盏,煎取五盏,与前汁合煎成膏,瓶收,随病作汤使。丹溪云∶多欲之人,肾气衰惫,咳嗽不止,用生姜、橘皮煎汤,化膏服之。浦江郑兄,五月患痢,又犯房室,忽发昏晕,不知人事,手撒目暗,自汗如雨,喉中痰鸣如曳锯声,小便遗失,脉大无伦,此阴亏阳绝之证也。予令急煎大料人参膏,仍与灸气海十八壮,右手能动,再三壮,唇口微动,遂与膏服一盏,半夜后服三盏,眼能动,尽三斤,方能言而索粥,尽五斤而痢止,至十斤而全安,若作风治则误矣。一人背疽,服内托十宣药已多,脓出作呕,发热,六脉沉数有力,此溃疡所忌也。遂与大料人参膏,入竹沥饮之,参尽一十六斤,竹伐百余竿,而安。后经旬余,值大风拔木,疮起有脓,中有红线一道,过肩胛,抵右肋。予曰∶急作参膏,以芎、归、橘皮作汤,入竹沥、姜汁饮之。尽三斤而疮溃,调理乃安。若痈疽溃后,气血俱虚,呕逆不食,变证不一者,以参、、归、术等分,煎膏服之,最妙。治中汤∶颂曰∶张仲景治胸痹,心中痞坚,留气结胸,胸满,胁下逆气抢心,治中汤主之。即理中汤,人参、术、干姜、甘草各三两。四味以水八升,煮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随证加减。此方自晋宋以后至唐名医,治心腹病者,无不用之,或作汤,或蜜丸,或为散,皆有奇效。胡洽居士治霍乱,谓之温中汤。陶隐居《百一方》云∶霍乱余药乃或难求,而治中方、四顺汤、浓朴汤不可暂缺,常须预合自随也。唐石泉公王方庆云∶数方不惟霍乱可医,诸病皆疗也。四顺汤,用人参、甘草、干姜、附子(炮)各二两,水六升,煎二升半,分四服。四君子汤∶治脾胃气虚,不思饮食,诸病气虚者,以此为主。人参一钱,白术二钱,白茯苓一钱,炙甘草五分,姜三片,枣一枚。水二钟,煎一钟,食前温服。随证加减。(《和剂局方》)开胃化痰∶不思饮食,不拘大人小儿。人参(焙)二两,半夏(姜汁浸,焙)五钱。为末,飞罗面作糊,丸绿豆大。食后姜汤下三、五十丸,日三服。《圣惠方》∶加陈橘皮五钱。(《经验后方》)胃寒气满不能传化,易饥不能食。人参(末)二钱,生附子(末)半钱,生姜二钱。水七合,煎二合,鸡子清一枚,打转空心服之。(《圣济总录》)脾胃虚弱,不思饮食∶生姜半斤(取汁),白蜜十两,人参(末)四两。银锅煎成膏。每米饮调服一匙。(《普济方》)胃虚恶心,或呕吐有痰∶人参一两。水二盏,煎一盏,入竹沥一杯,姜汁三匙,食远温服,以知为度,老人尤宜。(《简便方》)胃寒呕恶不能腐熟水谷,食即呕吐∶人参、丁香、藿香各二钱半,橘皮五钱,生姜三片,水二盏,煎一盏,温服。(《拔萃方》)反胃呕吐饮食入口即吐,困弱无力,垂死者。上党人参三大两(拍破)。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热服,日再。兼以人参汁,入粟米、鸡子白、薤白,煮粥与啖。李直方司勋,于汉南患此,两月余,诸方不瘥。遂与此方,当时便定。后十余日,遂入京师。绛每与名医论此药,难可为俦也。(李绛《兵部手集方》)食入即吐人参半夏汤∶用人参一两,半夏一两五钱,生姜十片。水一斗,以杓扬二百四十遍,取三升,入白蜜三合,煮一升半,分服。(张仲景《金匮方》)霍乱呕恶∶人参二两,水一盏半,煎汁一盏,入鸡子白一枚,再煎温服。一加丁香。(《卫生家宝方》)霍乱烦闷∶人参五钱,桂心半钱。水二盏,煎服。(《圣惠方》)霍乱吐泻、烦躁不止∶人参二两,橘皮三两,生姜一两。水六升,煮三升,分三服。(《圣济总录》)妊娠吐水,酸心腹痛,不能饮食∶人参、干姜(炮)等分,为末,以生地黄汁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和剂局方》)阳虚气喘∶自汗盗汗,气短头晕。人参五钱,熟附子一两。分作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流水二盏,煎一盏,食远温服。(《济生方》)喘急欲绝,上气鸣息者∶人参末,汤服方寸匕,日五、六服效。(《肘后方》)产后发喘乃血入肺窍,危症也∶人参(末)一两,苏木二两。水二碗,煮汁一碗,调参末服,神效。(《圣惠方》)产后血晕∶人参一两,紫苏半两以童尿、酒、水三合,煎服。(《医方摘要》)产后不语∶人参、石菖蒲、石莲肉等分,每服五钱,水煎服。(《妇人良方》)产后诸虚,发热自汗∶人参、当归等分。为末,用猪腰子一个,去膜,切小片,以水三升,糯米半合,葱白二茎,煮米熟,取汁一盏,入药煎至八分,食前温服。(《永类方》)产后秘塞出血多∶以人参、麻子仁、枳壳(麸炒)。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济生方》)横生倒产∶人参(末)、乳香(末)各一钱,丹砂(末)五分。研匀,鸡子白一枚,入生姜自然汁三匙,搅匀,冷服,即母子俱安,神效,此施汉卿方也。(《妇人良方》)开心益智∶人参(末)一两,炼成猪肥肪十两。以淳酒和匀。每服一杯,日再服。服至百日,耳目聪明,骨髓充盈,肌肤润泽,日记千言,兼去风热痰病。(《千金方》)闻雷即昏∶一小儿七岁,闻雷即昏倒,不知人事,此气怯也。以人参、当归、麦门冬各二两,五味子五钱。水一斗,煎汁五升;再以水五升,煎滓取汁二升,合煎成膏。每服三匙,白汤化下。服尽一斤,自后闻雷自若矣。(杨起《简便方》)忽喘闷绝∶方见大黄下。离魂异疾∶有人卧则觉身外有身,一样无别,但不语。盖人卧则魂归于肝,此由肝虚邪袭,魂不归舍,病名曰离魂。用人参、龙齿、赤茯苓各一钱。水一盏,煎半盏,调飞过朱砂末一钱,睡时服。一夜一服,三夜后,真者气爽,假者即化矣。(夏子益《怪证奇疾方》)怔忡自汗∶心气不足也。人参半两,当归半两,用猪腰子二个,以水二碗,煮至一碗半,取腰子细切,人参、当归同煎至八分,空心吃腰子,以汁送下。其滓焙干为末,以山药末作糊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食远枣汤下,不过两服即愈。此昆山神济大师方也,一加乳香二钱。(王《百一选方》)心下结气∶凡心下硬,按之则无,常觉膨满,多食则吐,气引前后,噫呃不除,由思虑过多,气不以时而行则结滞,谓之结气。人参一两,橘皮(去白)四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六十丸。(《圣惠方》)房后困倦∶人参七钱,陈皮一钱,水一盏半,煎八分,食前温服,日再服,千金不传。(赵永庵方)虚劳发热∶愚鲁汤∶用上党人参、银州柴胡各三钱,大枣一枚,生姜三片。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日再服,以愈为度。(《奇效良方》)肺热声哑∶人参二两,诃子一两,为末噙咽。(《丹溪摘玄》)肺虚久咳∶人参(末)二两,鹿角胶(炙,研)一两。每服三钱,用薄荷、豉汤一盏,葱少许,入铫子煎一、二沸,倾入盏内。遇咳时,温呷三、五口,甚佳。(《食疗本草》)止嗽化痰∶人参(末)一两,明矾二两。以酽醋二升,熬矾成膏,入参末、炼蜜和收。每以豌豆大一丸,放舌下,其嗽即止,痰自消。(《简便方》)小儿喘咳∶发热自汗吐红,脉虚无力者。人参、天花粉等分。每服半钱,蜜水调下,以瘥为度。(《经济方》)喘咳嗽血∶咳喘上气,喘急,嗽血吐血,脉无力者。人参末每服三钱,鸡子清调之,五更初服便睡,去枕仰卧,只一服愈。年深者,再服。咯血者,服尽一两甚好。一方以乌鸡子水磨千遍,自然化作水,调药尤妙。忌醋、咸、腥、酱,面酢、醉饱,将息乃佳。(沈存中《灵苑方》)咳嗽吐血∶人参、黄、飞罗面各一两,百合五钱。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茅根汤下。《朱氏集验方》∶用人参、乳香、辰砂等分。为末,乌梅肉和丸弹子大。每白汤化下一丸,日一服。虚劳吐血甚者,先以十灰散止之,其人必困倦,法当补阳生阴,独参汤主之。好人参一两,肥枣五枚。水二钟,煎一钟服,熟睡一觉,即减五、六,继服调理药。(葛可久《十药神书》)吐血下血∶因七情所感,酒色内伤,气血妄行,口鼻俱出,心肺脉破,血如涌泉,须臾不救。用人参(焙)、侧柏叶(蒸,焙)、荆芥穗(烧存性)各五钱。为末。用二钱,入飞罗面二钱,以新汲水调如稀糊服,少倾再啜,一服立止。(华佗《中藏经》)衄血不止∶人参、柳枝(寒食采者)等分,为末。每服一钱,东流水服,日三服。无柳枝,用莲子心。(《圣济总录》)齿缝出血∶人参、赤茯苓、麦门冬各二钱。水一钟,煎七分,食前温服,日再。苏东坡得此,自谓神奇。后生小子多患此病,予累试之,累如所言。(《谈野翁试验方》)阴虚尿血∶人参(焙)、黄(盐水炙)等分。为末。用红皮大萝卜一枚,切作四片,以蜜二两,将萝卜逐片蘸炙,令干再炙,勿令焦,以蜜尽为度。每用一片,蘸药食之,仍以盐汤送下以瘥为度。(《三因方》)沙淋石淋∶方同上。消渴引饮∶人参为末,鸡子清调服一钱,日三、四服。《集验》∶用人参、栝蒌根等分。生研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前麦门冬汤下,日二服,以愈为度。名玉壶丸。忌酒面炙爆。《郑氏家传》消渴方∶人参一两,粉草二两。以雄猪胆汁浸炙,脑子半钱。为末,蜜丸芡子大。每嚼一丸,冷水下。《圣济总录》∶用人参一两,葛粉二两。为末。发时以猪汤一升,入药三钱,蜜二两,慢火熬至三合,状如黑饧,以瓶收之,每夜以一匙含咽,不过三服,取效也。虚疟寒热∶人参二钱二分,雄黄五钱。为末,端午日用粽尖捣丸梧子大。发日侵晨,井华水吞下七丸,发前再服。忌诸般热物,立效。一方∶加神曲等分。(《丹溪纂要》)冷痢厥逆、六脉沉细∶人参、大附子各一两半。每服半两,生姜十片,丁香十五粒,粳米一撮。水二盏,煎七分,空心温服。(《经验方》)下痢噤口∶人参、莲肉各三钱。以井华水二盏,煎一盏,细细呷之。或加姜汁炒黄连三钱。(《经验良方》)老人虚痢不止,不能饮食∶上党人参一两,鹿角(去皮,炒研)五钱。为末。每服方寸匕,米汤调下,日三服。(《十便良方》)伤寒坏证∶凡伤寒时疫,不问阴阳,老幼妊妇,误服药饵,困重垂死,脉沉伏,不省人事,七日以后,皆可服之,百不失一。此名夺命散,又名复脉汤。人参一两,水二钟,紧火煎一钟,以井水浸冷服之,少顷鼻梁有汗出,脉复立瘥。苏韬光侍郎云∶用此救数十人。予作清流宰,县申屠行辅之子妇患时疫三十余日,已成壤病,令服此药而安。(王《百一选方》)伤寒厥逆∶身有微热,烦躁,六脉沉细微弱,此阴极发躁也。无忧散∶用人参半两。水一钟,煎七分,调牛胆南星末二钱,热服,立苏。(《三因方》)夹阴伤寒∶先因欲事,后感寒邪,阳衰阴盛,六脉沉伏,小腹绞痛,四肢逆冷,呕吐清水,不假此药,无以回阳。人参、干姜(炮)各一两,生附子一枚(破作八片)。水四升半,煎一升,顿服。脉出身温,即愈。(吴绶《伤寒蕴要》)筋骨风痛∶人参四两(酒浸三日,晒干),土茯苓一斤,山慈菇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食前米汤下。(《经验方》)小儿风痫螈∶用人参、蛤粉、辰砂等分。为末,以猪心血和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金银汤下,一日二服,大有神效。(《卫生宝鉴》)脾虚慢惊∶黄汤,见黄发明下。痘疹险证∶保元汤,见黄发明下。惊后瞳斜∶小儿惊后瞳人不正者。人参、阿胶(糯米炒成珠)各一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再服。愈乃止,效。(《直指方》)小儿脾风多困∶人参、冬瓜仁各半两,南星一两。浆水煮过,为末。每用一钱,水半盏,煎二、三分,温服。(《本事方》)酒毒目盲∶一人形实,好饮热酒,忽病目盲而脉涩,此热酒所伤,胃气污浊,血死其中而然。以苏木煎汤,调人参末一钱服。次日鼻及两掌皆紫黑,此滞血行矣。再以四物汤,加苏木、桃仁、红花、陈皮,调人参末服,数日而愈。(《丹溪纂要》)酒毒生疽∶一妇嗜酒,胸生一疽,脉紧而涩。用酒炒人参、酒炒大黄,等分为末,姜汤服一钱,得睡汗出而愈。效。(《丹溪医案》)狗咬风伤肿痛∶人参置桑柴炭上烧存性,以碗覆定,少顷为末,掺之,立瘥。(《经验后方》)蜈蚣咬伤∶嚼人参涂之。(《医学集成》)蜂虿螫伤∶人参末敷之。(《证治要诀》)胁破肠出∶急以油抹入,煎人参、枸杞汁淋之,内吃羊肾粥,十日愈。(危氏《得效方》)气奔怪疾∶方见虎杖。

展开

目录

1植物学史

2形态特征

3生长环境

4分布范围

5繁殖方法

6栽培技术

7品种分类

8药用

9化学成分

10药方选录

11人参鉴别

12保存方法

植物学史

在中国,人参历来被视为百草之王。在西方,人参叫做PANAXC.A.MEYERGINSENG,"PANAX"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包治百病",异名有Araliaquinquefoliavar.ginseng(C.A.Mey.)RegeletMaack、AraliaginsengBaill.、Panaxquinquefoliumvar.coreensisSieboldPanaxquinquefoliumvar.ginseng(C.A.Mey.)RegeletMaackexRegel、PanaxverusOken、Panaxquinquefoliusvar.ginseng(C.A.Mey.)RegelMaack、Panaxschin-sengvar.coraiensisT.Nees、Panaxchin-sengNees。

古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推断,人参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在地球上被子植物极为繁盛的第三纪(距今万年-距今万年),人参在植物界广为繁衍。世界范围内公认人参分布在北纬33-48度之间。我国本草文献的记载证实中国人参的分布与古地质学史,古生物史是相吻合的。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记载着中国年前就已经形成的人参药用的精髓:"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人参并用文字记载人参的国家。《甲骨文合集》中查到刻在甲面上的"参"字,这是个典型的象形文字。该字为上下结构,上部为人参地上部分的集中表现,茎上生着多个核果状浆果,这是人参最主要的植物学特征。下部则代表着人参的根茎,主根,侧根等。甲骨文始于商殷时代,距今有年以上的历史。在年前我国就已经创造出生动形象的"参"字,并有准确可靠的记载。

公元年,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参,人参,药草,出上党。"这是文献中对人参产地的最早记载。

《晋书.石勒别转》:"初勒家园中生人参,葩茂甚盛。"可见人参栽培在当时已经开展,那是遥远的0年前。

形态特征

人参为多年生宿根草本,人参主根高30-60厘米,肥厚,肉质,黄白色,圆柱形或纺锤形,下面稍有分枝;根状茎(芦头)短,直立。

人参茎直立,圆柱形,不分枝;一年生植株茎顶只有一叶,叶具三小叶,俗名"三花";二年生茎仍只一叶,但具5小叶,叫"巴掌";三年生者具有二个对生的5小叶的复叶,叫"二甲子";四年生者增至3个轮生复叶,叫"灯台子";五年生者增至4个轮生复叶,叫"四匹叶";六年生者茎顶有5个轮生复叶,叫"五匹叶"。

人参复叶掌状,小叶3-5片,中间3片近等大,有小叶柄;小叶片椭圆形或微呈倒卵形,长4-15厘米,宽2-6.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脉上散生少数刚毛,下面无毛,最下1对小叶甚小,无小叶柄。

人参夏季开花,伞形花序单一顶生叶丛中,总花梗长达30厘米,每花序有4-40余花,小花梗长约0.5厘米。苞片小,条状披针形;萼钟形,与子房愈合,裂片5,绿色;花瓣5,卵形,全缘,淡黄绿色;雄蕊5,花丝短;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上部分离,下部合生。

人参浆果扁圆形,成熟时鲜红色,内有两粒半圆形种子。

生长环境

人参多生长在具有1月平均温度-23-5℃,7月平均温度20-26℃的气候条件下,耐寒性强,可耐-40℃低温,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一般生长在气候条件为年积温-℃,无霜期-天,积雪20-44厘米,年降水-毫米的地方。人参喜冷凉湿润气候。喜斜射及漫射光,忌强光和高温。土壤要求为排水良好、疏松、肥沃、腐殖质层深厚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土的pH值5.5-6.2为宜。

分布范围

人参多生长在北纬40-45度,东经.5°-°之间,分布于辽宁东部、吉林东半部和黑龙江东部,河北、山西、山东有引种。苏联、朝鲜和日本也多栽培。

繁殖方法折叠播种

种子播种是生产上采用的主要方法,育苗移栽或直播均可。保护地栽培全年都可播种。北京地区利用日光温室栽培,可于初秋收获种子后即行播种,播后约10天左右出苗。露地栽培以春栽较适宜,早春于3-4月间在温室育苗,经霜后移植露地,或于4月下旬至5月露地直播。土人参的种子很小,以育苗移栽较好,同时播种的地畦必须精耕细耙,畦土要细碎,畦面要平整。

折叠分株

生产上较少用此方法繁殖。春季气候较温和的季节进行成活率较高,进行分株前将母株上的分枝培土,促使生根后分割出单株,如不带根则不易成活。

折叠扦插

嫩枝扦插、露地扦插宜于春季进行,在温室中以气温在20-30℃时进行较为适宜。扦插材料要选择健壮的枝稍,长约6-8厘米,带2对叶片,于叶节下约0.5厘米处剪下,保湿备插。苗床土要用素沙土,或珍珠岩,不加肥料,按行距5-10厘米,株距5厘米,先用竹枝插小孔后再把插穗插入,入土深约为插穗的1/3,或斜向入土2/3。

扦插完后浇水,适当覆盖遮光,保温保湿,但水分也不宜过多。清水扦插。插穗长以7厘米左右最合适,插穗截取后,放在阴凉处1-2天,使切口愈合,然后插于清水中,浸水深度2-3厘米,在28℃左右的温度下,2天即长出长1厘米左右的白根10条以上,即把长根的插穗移植在素砂土中,生长繁殖较直接扦插于土中快,成活率高。

栽培技术折叠习性

喜寒冷、湿润气候,遇强光直射,抗寒力强。种子可阴干贮藏,种胚有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熟特性;前者要求20-10℃变温,后者需要2-4℃低温,需时各为3-4个月,没有完成后熟的种子不能发芽。对土壤要求严格,宜在富含有机质,通透性良好的砂质壤土、腐殖质壤土栽培,忌连作。

折叠播种

播前先整地作畦,高23-33里米,宽-厘米,畦间作业道为2-2.66厘米。

采用撒播,每平方厘米0.5克,播后,覆土3-4厘米,经常保持土壤湿润,约至5月上旬出苗。

春播在4月上、中旬播种。

夏播在7-8月果实成熟时,采下立即播种。

秋播在11月播种。

折叠催芽

将1份种子混拦3份河沙,用新高脂膜-倍液喷雾土壤表面,提高出苗率。随即装入催芽箱中,置于室内或室外适当场所催芽,注意经常检查翻倒,控制好温度和温度播种,吉林抚松常于6月下旬播干籽(上年采收干藏种子)

折叠移栽

春栽4月中、下旬、宜于越冬芽萌发前栽完。

秋栽10月中、下旬,宜于土壤封冻前栽完。

折叠气候间距

出苗前,应搭前檐高-厘米、后檐高66-厘米棚遮荫。随起,随栽,一般按行株距(15-30)×(6-12)厘米,平栽或斜栽,覆土5-9厘米。搭棚分全荫棚、又透棚、单透棚或双透大棚等荫棚种类,可根据气候、土质及地势条件选择。

折叠田间管理

畦面覆盖,出苗后,盖碎稻草或半腐熟落叶。

松土除草,一般每年进行3-5次,防止土壤板结,消除杂草病株,培土扶苗。

追肥,开沟根侧施有机肥。

疏花摘蕾,留种田,开花初期疏掉1/3-1/2花序中部花蕾;生产田,开花前全部摘蕾。

越冬防寒,封冻前畦面培土或覆盖落叶,厚5-15厘米。参畦四财或风口处搭设防风障,以防冻害。

折叠注意事项

整地下种后,用新高脂膜喷雾土壤表面隔离病虫源,提高出苗率。出苗后,松土除草消除杂草病株,培土追肥,疏花摘蕾向叶面上喷施药材根大灵使根茎快速膨大,药用含量大大提高。加强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并喷施新高脂膜增强防治效果。生长期间有斑点病、疫病和炭疽病为害,可用波尔多液喷射防治。

人参的根状茎在人工短期栽培情况下较短,直立或斜上。生长年数已久的野山参,据肖培根在东北地区的调查,具第一批叶的主根是垂直生长,但第三批叶以后,主根大都向水平方向生长,其根状茎相应加长,也是横生的。这主要是根系生长受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的影响,故其生长方向也会改变。

品种分类折叠物种分类

一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一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根。

折叠栽培特点分类

普通参采用一次移栽,6年收获。

边条参采用两次移栽。6-8年收获。

石柱参主产辽宁宽甸。采用直接播种或育苗移栽,培育15年左右收获。

折叠加工方法分类

生晒参:连须根一起挖出,除净泥土,晒干。

红参:取园参水子剪去支根及须根,洗刷干净,蒸2-3小时,至参根呈黄色,皮呈半透明状为宜,取出烘干或晒干。主要成品有红参、边条参等。

糖参:取鲜参洗刷干净,置沸水中浸泡3-7分钟,捞出,再入凉水中浸泡10分钟左右,取出晒干,再经硫黄熏过。然后用特制的针沿参体平行及垂直的方向扎小孔,浸于浓糖汁(毫升水溶克糖)中24小时。取出后曝晒1天,再用湿毛巾打潮,使其软化,进行第2次扎孔,浸于浓糖汁中24小时。取出后,冲去浮糖,晒干或烤干。主要成品有白人参(为园参水子或移山参水子的加工品)、糖参(为各种鲜参的加工品)等。

大力参:取鲜参在沸水中浸煮片刻后晒干。

掐皮参:加工法与糖参相似,一般将参体浸沸水中3次,每次1-2分钟,约三成熟时,再将支根置沸水中约20分钟。参体经扎孔后放入较稀的糖汁中浸3次,取出微火烘烤,使皮与内部分离,再用竹刀轻扎外皮,使成点状即成。

折叠产地分类

吉林人参(长白山人参)

朝鲜人参(高丽参,别直参)

西洋参

折叠商品分类

生晒参:主根长约3-10厘米,直径约0.3-2厘米。表面土黄色,有黑棕色横纹及纵皱,细支根及须根均已除去,而仅留痕迹。质脆,体轻,断面平坦,白色,有放射状裂隙。气香,味苦。有完整的根茎及须根者,称"全须生晒参"。

白人参:性状同糖参,形体较好,和野山参相似,但多为顺直体,根茎较红参长,须根分散,短而脆。

白干参:主根表皮均已除去,体表淡黄色或类白色,上端横纹不明显,但可见浅纵皱及支根痕。其它性状与生晒参近似。

红参:主根长约5-20厘米,直径约0.7-2厘米。表面棕红色,半透明,有大纵皱,环纹不明显,有支根痕。根茎土黄色,上有碗状茎痕4-6个。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棕红色,中有浅色圆心。气香,味微苦。

掐皮参:主根长约6-15厘米,直径约1.2-2.5厘米,表面淡黄色,上端环纹不明显,但可见许多加工所致的凹点。支根浅棕色,支根与须根用线扎成牛尾状。断面白色。气香,味甘微苦。

边条参:性状同红参,惟一般以根茎较长,身长径圆,支根较长为特点。

有机人参:无农残、无化肥、无转基因。最大程度保留了人参的成份与功效。

野山参:又名山参。主根短租,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多具二个主要支根,形似人体。上端有细而深的横环纹。根茎细长,一般长3-9厘米,上部扭曲,习称"雁脖芦",芦碗密集,下部无芦碗而较光滑,俗称"圆芦"。须根稀疏,长约为主根的1-2倍,柔韧不易折断,有明显的疣状突起(珍珠点)。全体呈淡黄白色,皮细、光润。气香浓厚,味甘微苦。根状茎上部四面密生芦碗,根状茎下部具有较长园芦。主根上端有细而深的密螺旋纹。中部及下部一般无纹。须根稀疏而长,不易折断。其上有明显疣状突起。

参须:以红参须为多见,性能与红参相似,但效力较小而缓和。

园参:根状茎一面或两面生芦碗,无园芦。主根上端有粗横纹,不呈螺旋状,有时全体皆可见横纹。须根如扫帚状,较短而脆,其上有不很明显的疣状突起。

大力参:主根长5-15厘米,表面淡黄色,半透明,有明显纵皱,上端有棕色横纹。细支根及须根均已除去。质硬而脆。断面平坦,透明角质状。气香,味苦。

移山参:体形似野山参,但主根下部往往较肥大,纹粗而浅,常延续到主根中部,须根珍珠点较少。

朝鲜人参:产于朝鲜的人参,习称朝鲜人参,又名别直参、高丽参。商品有朝鲜红参、朝鲜白参之分,而以红者为优。

朝鲜红参:加工法与国产红参相同。体较足壮,上生双马蹄芦与肩齐,单芦的名"独碗芦",中部皆深陷,边缘甚整齐,质坚硬。主根长约6-10厘米,直径约1-2厘米。表面红棕色,有顺纹,上部或显黄衣,全体显纵棱。支根多弯曲交叉。质坚体重。断面角质发亮,有菊花纹。香气浓厚,味甘微苦。

朝鲜白参:芦头与园参相似,体呈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有浅棕色细纹。须根大部除去,质松泡。断面有圆心。稍有香气,味甘微酸。

药用

人参的肉质根为著名强壮滋补药,适用于调整血压、恢复心脏功能、神经衰弱及身体虚弱等症,也有祛痰、健胃、利尿、兴奋等功效。

按产地可分成美国、中国东北、朝鲜人参。同一品种由于气候不同,前者的参面横纹比后者更明显,进口人参有效成分含量也较高。

性味:味甘、微苦,性温、平。归脾、肺经、心经。补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

1、《本经》:"味甘,微寒。"

2、《别录》:"微温,无毒。"

3、《本草备要》:"生,甘苦,微凉;熟,甘,温。"

归经:入脾、肺经。

1、《本草衍义补遗》:"入手太阴。"

2、《本草汇言》:"入肺、脾二经。"

3、《药品化义》:"入脾、胃、肺三经。"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主治: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用于气短喘促,心悸健忘,口渴多汗,食少无力,一切急慢性疾病及失血后引起的休克、虚脱。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1、《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2、《别录》:"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3、《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4、《日华子本草》:"调中治气,消食开胃。"

5、《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

6、《医学启源》:"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泻,生津液。"

7、《滇南本草》:"治阴阳不足,肺气虚弱。"

8、《本草蒙筌》:"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

9、《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克,大剂15-50克;亦可熬膏,或入丸、散。

禁忌:

1、实证、热证忌服。

2、服人参当天或24小时内忌萝卜,忌茶,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3、《药性论》:"马蔺为使.恶卤咸。"

4、《医学入门》:"阴虚火嗽吐血者慎用。"

5、《月池人参传》:"忌铁器。"

6、《药品化义》:"若脾胃热实,肺受火邪,喘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痛闷,噎膈便秘,有虫有积,皆不可用。"

7、《本草经集注》:"茯苓为使。恶溲疏。反藜芦。"

8、《药对》:"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动紫石英。"

9、忌与葡萄同吃营养受损,葡萄中含有鞣酸,极易与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影响吸收而降低药效。

10、忌用五金炊具。

化学成分

根中含人参皂甙0.4%,少量挥发油。油中主要成份为人参烯(panacen,C15H24)0.%。据报导从根中分离出皂甙类:人参皂甙A、B、C、D、E和F(panaxosideA、B、C、D、E、F)等。人参皂甙A(C42H72O14),为人参皂甙Rg1(ginsenosideRg1)。人参皂甙B和C水解后产生人参三醇(panaxatriol)皂甙元,人参皂甙D、E和F水解后得20-表人参二醇(20-epiprotopanaxo-diol)皂甙元。又自乙醚提取物的低沸点部分分离出β-榄香烯(β-elemene,C15H24)。高沸点部分分离出人参炔醇(panaxynol,C17H26O)。此外尚含有单糖类:葡萄糖、果糖、蔗醣,三种三糖:葡萄糖-果糖-果糖、三聚葡萄糖,葡萄糖-葡萄糖-果糖,人参酸(为软脂酸、硬脂酸及亚油酸的混和物),多钟维生素(B1、B2、烟酸、烟酰胺、泛酸),多种氨基酸、胆碱、酶(麦芽糖酶、转化酶、酯酶),精胺(spermine)及胆胺(cholamine)。人参的地上部分含黄酮类化合物,人称人参黄甙(panasenoside)、三叶甙(trifolin)、山柰醇、人参皂甙、β-谷甾醇及糖类。

药方选录

治营卫气虚四君子汤: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吐逆: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10克,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局方》四君子汤)定志丸:心气不定,五脏不足,恍惚振悸,差错谬忘,梦寐惊魇,恐怖不宁,喜怒无时,朝差暮剧,暮差朝剧,或发狂眩:远志(去苗及心)、菖蒲各克,人参、白茯苓(去皮)各克。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七丸,加至二十丸,温米饮下,食后临卧日三服。(《局方》定志丸)

治阳虚气喘,自汗盗汗,气短头晕人参25克,熟附子50克。分为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流水二盏,煎一盏,食远温服。(《济生方》)

止血后此药补之独参汤:大人参(去芦)克,枣五枚。每服水二盏,煎一盏。细呷之,服后熟睡一觉,诸病除根。(《十药神书》独参汤)

治下痢噤口人参、莲肉各15克。以井华水二盏,煎一盏,细细呷之,或加姜汁炒黄连15克。(《经验良方》)

治霍乱心烦躁桂心1克(末),人参25克(去芦头)。上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分温二服。(《圣惠方》)

治虚疟发热人参11克(二钱二分),雄黄25克(五钱)。为末,用粽尖捣丸,梧子大。发日侵晨,井华水吞下七丸,发前再服。忌诸般热物。(《丹溪纂要》)

治元气虚脱症人参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拯危救脱要药。适用于因大汗、大泻、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气虚极欲脱,气短神疲,脉微欲绝的重危症候。单用有效,如独参汤(《景岳全书》)。若气虚欲脱兼见汗出,四肢逆冷者,应与回阳救逆之附子同用,以补气固脱与回阳救逆,如参附汤(《正体类要》)。若气虚欲脱兼见汗出身暖,渴喜冷饮,舌红干燥者,人参兼能生津,常与麦冬、五味子配伍,以补气养阴。

治肺脾心肾气虚症人参为补肺要药,可改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等肺气虚衰症状。治肺气咳喘、痰多者,常与五味子、苏子、杏仁等药同用,如补肺汤(《千金方》)。

治胃虚冷,中脘气满,不能传化,善饥不能食温胃煮散:人参末10克,生附子末2.5克,生姜0.5克(切碎)。上三味和匀,用水七合,煎至二合,以鸡子一枚取清,打转,空心顿服。(《圣济总录》温胃煮散)

治肺虚久咳人参末二两,鹿角胶(炙,研)50克。每服15克,用薄荷、豉汤一盏,葱少许,入铫子煎一、二沸,倾入盏内,遇咳时,温呷三、五口。(《食疗本草》)

治三、二年间肺气上喘咳嗽,咯唾脓血,满面生疮,遍身黄肿人参蛤蚧散:蛤蚧一对(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换水,洗去腥,酥炙黄色),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炙)各克,知母、桑白皮、人参、茯苓(去皮),贝母各克。上八味为末,净磁合子内盛。每日用如茶点服。(《卫生宝鉴》人参蛤蚧散)

糖尿病气阴两伤,体倦乏力者人参浸膏,每次5毫升,每日2次。

脾虚食少,倦怠无力,腹泻的人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8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对重病、久病后体力恢复卓有成效。

治心气虚损,怔忡而自汗者猪腰子一只,用水两碗,煮至一盏半,将腰子细切,入人参25克,当归(上去芦、下去细者,取中段)25克。并切,同煎至八分,吃腰子,以汁送下。有吃不尽腰子,同上二味药滓,焙干,为细末,山药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百一选方》)

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人参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克。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人参汤)

治消渴引饮无度玉壶丸:人参、瓜蒌根各等分。生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麦冬汤送下。(《仁斋直指方》玉壶丸)

治消渴引饮人参为末,鸡孑清调服。每次5克,一日三、四服。(《纲目》)

治吐血下血,因七情所感,酒色内伤,气血妄行,口鼻俱出,心肺脉散,血如涌泉人参(焙)、侧柏叶(蒸焙)、荆芥穗(烧存性)各25克。为末,用10克,入飞罗面10克,以新汲水调如稀糊服,少顷再啜。(《中藏经》)

治小儿惊后瞳人不正者人参、阿胶(糯米炒成珠)各5克。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再服,愈乃止。(《仁斋直指方》)

治妊娠酸心吐清水,腹痛不能饮食小地黄丸:人参(去芦)、干姜(炮)各等分。上为末,用生地黄汁,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食前服。(《局方》小地黄丸)

人参鉴别药材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窄。韧皮部外侧有裂隙,内侧薄壁细胞排列较紧密,有树脂道散在,内含黄色分泌物。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断续排列成放射状,导管旁偶有非木化的纤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生晒参粉末淡黄白色。树脂道碎片易见,含黄色块状分泌物。草酸钙簇晶直径20-68微米,棱角锐尖。木栓细胞类方形或多角形,壁薄,细波状弯曲。网纹及梯纹导管直径10-56微米。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多角形,直径4-20微米,脐点点状或裂缝状;复粒由2-6分粒组成。

2、取本品粉末1克,加氯仿40毫升,加热回流1小时,弃去氯仿液,药渣挥干溶剂,加水0.5mkl拌匀湿润后,加水饱和的正丁醇10毫升,超声处理30分钟,吸取上清液,加3倍量氨试液,摇匀,放置分层,取上层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毫升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对照药材1克,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人参皂甙Rb[1]、Re、Rg[1]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毫升各含2毫克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2微升,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厚微米)上,以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分别置日光及紫外光灯(纳米)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日光下显相同的三个紫红色斑点,紫外光灯(纳米)下,显相同的一个黄色和两个橙色荧光斑点。

野山参鉴别

野山参生长于山地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之中,主要生长于长白山和小兴安岭地区。野山参十分稀少,按照年份和大小,野山参价格差别很大,贵的野山参一支可卖到几万元。

辨别方法:

须:长条须,老而韧,清疏而长,其上缀有小米粒状的小疙瘩称之谓"珍珠点"。色白而嫩脆(俗称水须)者,则不是纯野山参。

芦:芦较长,分为二节芦、三节芦、线芦、雁脖芦。

皮:老皮,黄褐色,质地紧密有光泽。皮嫩而白者,则不是纯山参。

纹:在毛根上端肩膀头处,有细密而深的螺丝状横纹。横纹粗糙,浮浅而不连贯者则不是纯山参。

中药属性:人参之所以很稀奇,很名贵,主要与它的药用价值有关。在很早的医书《神农本草经》中就认为,人参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的功效,"久服轻身延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对人参极为推崇,认为它能"治男妇一切虚症"。几千年来,中草药中人参都被列为"上品"。

保存方法

人参因含有较多的糖类、黏液质和挥发油等,所以容易出现受潮、泛油、发霉、变色、虫蛀等变质现象。人参的贮藏方法有几种:

1、常规保存法:对确已干透的参,可用塑料袋密封以隔绝空气,置阴凉处保存即可。

2、吸湿剂干燥法:在可密闭的缸、筒、盒的底部放适量的干燥剂,如生石灰、木炭等,再将人参用纸包好放入,加盖密闭。

3、低温保存法:这是较理想的方法。人参在收藏前要晒干,最佳的暴晒时间以上午9时到下午4时之间,但人参不宜长时间暴晒,同时供药用的人参已达到一定的干燥程度。一般只需将人参在午后翻晒1-2小时即可。待其冷却后,用塑料袋包好扎紧袋口,置于电冰箱冷冻室里,就能保存较长时间。

-END-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点赞在看分享转发永久免费学中医

名额限量名,现在0元领取

真人实操+助教答疑

手把手教你学会中医

分享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zhia.com/lzjb/86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