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
失了眠的夜,是纯粹的安静!当人们都安然入睡,周围一片安宁的时候,失眠
的您只能选择欣赏夜的寂寥,听窗外雨水的坠落声,静等黎明破晓而来,那种
孤独感,在沉寂的黑夜,是否越发清晰明显?
失眠的困扰,如何才能甩掉?恒金中医堂有妙计,一起来看看吧!
人的一生,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而2/3时间的活动要依靠睡眠。现如今,不断加快的社会节奏、快速升温的竞争形势都造成失眠人数逐渐上升,失眠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究其本在于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故在辨治上以虚实而论。虚者,多由心脾两虚、心虚胆怯、阴虚火旺,引起心神失养;实者,多由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引起心神不安。
落实到膏方对失眠的治疗上,有其不同于平方之处。陈老临床诊治失眠患者颇多,在膏方中强调养、疏、清、宁四大特点,形成安神助眠之特色膏方。
虚者予养
虚者予养,体现在养心、养脾、养肝、养肾之治。失眠虚者常见证型有心脾两虚证、心肝血虚证、肝肾阴虚证等。心脾两虚证患者,常见多梦易醒、神疲乏力、面色欠华、头晕健忘、心慌气短、舌淡红或淡、脉细缓等症。陈老诊病见患者面色无华、神情恍惚、语轻声低,参其脉无力,心中便知一二,再加以问寻,即可断证。他主方喜用十全大补汤去桂、八珍汤或归脾汤。去桂恐膏方服用月余,加之病患食饮起居冬日有变,温养久服,若致太过则易出现咽痛、口疮、便秘等温热上火之症,影响后续膏方的服用,此亦是陈老膏方处方“慎用温热药”的体现。
当然,遇阳虚或虚寒之病患,确当使用温热补养者,陈老也不禁于此,关键在于医家对于虚证性质与程度的判断。补益心脾气血,用药当不离参,但陈老对于用参自有其法,常生晒参和西洋参同用,前者偏温,后者偏凉,配伍使用,药性则平,而补性反增,是谓“去性存用”也。临床可根据寒热虚实之不同,调整各自不同的配伍用量,不但使药效功力达其之虚,而且可使处方之药性合其之需。
心肝两虚证患者,常见多梦易醒、虚烦不眠、头晕目眩、肢麻不适、口咽干燥、舌红苔薄或薄少等症,陈老主方喜用酸枣仁汤或四物汤加味。若虚烦有热,则结合后述之清法;若头晕头胀、目涩畏光属血虚肝旺,则加天麻、枸杞、当归、地黄、白芍、蔓荆子等养血平肝;若肢麻不适、颈部拘急,则加木瓜、鸡血藤、葛根、当归、赤芍、白芍、夜交藤等养血通络;若口咽干燥、大便干结,则加麦冬、生地黄、玄参、百合、柏子仁等滋阴润燥;若兼脏燥者,则加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补虚缓急。
肝肾阴虚证患者,常阴虚兼见内热,尤其以更年期失眠患者为典型,出现心烦不眠、心慌不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乏力健忘、潮热汗出、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症。陈老主方喜用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后两方之中滋阴降火,已结合清法之治。若单纯阴虚而未见明显内热者,常加川断、怀牛膝、杜仲、枸杞、墨旱莲、女贞子补益肝肾,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丹参、龙骨、牡蛎宁心安神。
郁者予疏
郁者予疏,体现在疏肝之治上,针对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者。肝郁易化火扰心或郁火伤阴,另则木旺乘土见肝郁脾虚,故疏法常与养法、清法同用。肝气郁结,陈老主方喜用柴胡疏肝散,恐川芎性温辛燥,遂取丹参为用,养血清心,除烦宁神,若兼经水因气郁血瘀不调者更宜。同时,视患者气滞程度之不同,选用不同的理气药,调气而治,是乃气疏则神安。气郁不舒者,加佛手片、绿梅花、玫瑰花、香附、淮小麦、合欢皮等;气滞作痛者,加延胡索、郁金、乌药、小茴香、香附、赤芍等;气滞伤阴者,加佛手花、绿梅花、玫瑰花、代代花、合欢花等。
郁者重疏(或“予疏”),建立在疏肝基础之上。疏养,在于疏肝养肝;清疏,在于清肝疏肝。前者常加一贯煎滋养肝体、调畅肝用,或加逍遥散疏肝理气、养血健脾,或加生地黄、熟地黄、当归、川芎、炒白芍、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等;后者常加牡丹皮、焦山栀清肝疏肝,或加栀子豉汤清热除烦,或酌加夏枯草、菊花、蔓荆子等清肝而不致太过苦寒之品。
热者予清
热者予清,可清实火、清郁火、清虚火、清相火,体现在清心、清肝、降火之治。失眠属热者常见证型有心火炽盛证、痰热内扰证、肝郁化火证、阴虚火旺证等。心火炽盛证患者,常见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口干舌燥、便秘溲赤、口舌生疮、舌质尖红、苔薄或薄黄、脉数有力等症。痰热内扰证患者,常见烦躁不寐、脘胀胸闷、口苦泛恶、口秽便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由于膏方以补益为本、虚者为用,故针对此实火、痰热者,陈老则建议患者服用平方或先服用开路方,前者采用清心泻火、宁心安神之剂,后者采用清热化痰、和中宁神之剂,待实火、痰热得清后,再据患者病情之变,考量是否需服用膏方调治他病。肝郁化火证可视为肝气郁结证之变,故采用清法在于清肝。郁火伤阴者,当考虑到肝体阴用阳之特性。肝旺乘脾者,主方予丹栀逍遥散加减清肝理气、养血健脾。阴虚火旺者予清养,清其相火、养其阴虚,则水潜火伏,阴阳得交。
亢者予宁
亢者予宁,体现在重镇安神之治。以上之虚、郁、热者,皆可出现不安、不宁之症,所别者虚、实也,故在虚实异治的基础上,可酌加重镇安神之品。心悸不宁者,常用珍珠母、化龙骨、生牡蛎等;阴虚汗出者,常用煅龙骨、煅牡蛎等;心肾不交者,常用灵磁石、石菖蒲、炙远志等;肝阳上亢者,常用天麻、钩藤、蔓荆子、石决明等;痰热湿食者,常用龙齿、珍珠母等。用药有别,据证选用。
安神温胆丸安神温胆丸是从孙思邈的“温胆汤“衍变而来的。”温胆汤最早的方子很简单,只有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炙甘草六味药,孙思邈把它用在“大病后,虚烦不得睡”上,就是用来治疗失眠。到了宋代,名医陈言在这个基础上加了两味同样普通的药,一个是茯苓一个是大枣,这个包含了生姜、橘皮、大枣在内的小方子,居然给后世的若干胆小者“壮了胆”——它逐渐变成了现在药店里能买到的安神温胆丸。这个药是在壮胆的基础上,又加了安神的分量。
出处:唐代《千金方》
历史:年
成分:制半夏、陈皮、竹茹、酸枣仁、枳实、远志、五味子、人参、熟地黄、茯苓、朱砂、甘草、大枣
药性:温
主治:和胃化痰,安神定志。用于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心悸不安,虚烦不寐。
征象:失眠,害怕黑暗,不敢独处
中医最重视的就是阳气,把人体的阳气比作自然界的太阳,阳气就是功能,就是生命力。生活中常看到有的人非常胆小,怕黑、夜里不敢独自一人呆着等等,这种心理问题是有身体问题做背景的,总的来说就是阳气虚。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不是食肉民族,我们的水土饮食都注定了中国人的体质没有欧洲人强悍,欧洲人比中国人壮,火力旺,这是普遍规律。所以,中医的治疗都离不开固护阳气。
阳气具体的说就是脏腑器官的功能,笼统的说就是人体整体的生命力,生命力越旺盛,人也就越胆大。
在温胆汤的方子之后有一句说明:“大病后,虚烦不能眠。”之所以是大病,因为大病之后往往都是折伤阳气十分厉害的时候,有的人可能就此伤了元气,一蹶不振,就此虚弱下去,具体到胆,就是胆寒,胆小。胆小也是阳气不足的表现,不是心理问题,其实是身体有病的标志。
胆在中医里不仅涉及到胆量,还影响消化,涉及身心两个领域。中医里胆的职称是清净之腑,所以清净就意味着不能寒也不能热,胆热会出现口苦咽干之类的不适。
孙思邈是大医,所以他首创的温胆汤中,温药也只用到生姜,半夏,竹茹也只用到二两,生姜却用到五两,是其他药的两倍。生姜是要借它不过于温燥的药性,祛除胆经的寒气,所谓给人壮胆其实也就是提升身体能量和功能为前提。
安神温胆丸是从温胆汤中变化而来,除了温胆药物外,还增加了安神药物,双管齐下,因为失眠的人往往病史很长,很少是单一的病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