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名家学国画技法:梅花画法
作者:高卉民
梅是我国传统名花之首,春来花发群芳之先,不畏严寒,花香清丽沁人。梅之风格迥异、各具神韵,其高尚的品格、瑰美的本质,被历代文人,画家吟咏描绘。古代画梅,据载始于南梁张僧繇《咏梅图》。唐代滕昌祐善画梅,创勾勒着色法。五代徐熙、黄荃亦此以法画梅。宋代崔白专用水墨,徐崇嗣用色没骨点染写梅。宋代画梅比较普遍,出现画梅专一画家一仲仁,“月夜见疏影横窗,疏淡可爱,遂以笔戏摹其状”。南宋扬无咎“折枝梅花”,圈花而不着色。宋代已有《梅花喜神谱》专著出版,它是写梅经验与成就的总结。元代王冕画梅,水墨点梅,“个个花开淡墨痕”,超绝-时。倪瓒、吴镇也以画梅著称,风格高标。明代,写梅理论与技法已趋完善。陈录画梅,千枝成蕊,别具一格。周之冕、沈周、孙隆、陈洪绶都以独特的手法表现梅花的特性和品格。徐渭大写意“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重意境而不重形似,率意而为,笔墨无滞,潇洒自然。清代八大山人写梅奇绝简约。石涛、蒲华写梅笔墨淋漓。恽南田,清秀没骨写梅。“扬州八怪”都是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写梅直抒胸臆,不受成法约束,风格、意趣都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及深刻内涵,其精神可鉴。吴昌硕以石鼓大篆法写干,笔走蛟龙,浑厚高古,枝干纵横穿插错综交织万变皆成妙趣,开一代新风,对今人写梅影响颇大。齐白石以金石气人画,苍劲逸绝。潘天寿写梅宁霸勿俗而不霸,格高韵清.刚劲有力。皆为后学之师。
点梅,中锋圆点,秃锋老笔蘸墨色宜饱满,-点--瓣.瓣与瓣之间略有距离,润色渗化即连成花。花芯处,醒精神之妙处,不可草率为之,否则前功尽弃。点蕊可点出生动之花姿,花簇中多勾蕊花朵则多,以少胜多,层次方厚。特别着意亮相清晰的花朵的表情,勾蕊是关键。勾蕊要有层次感。
点梅,中锋圆点,秃锋老笔蘸墨色宜饱满,-点--瓣.瓣与瓣之间略有距离,润色渗化即连成花。花芯处,醒精神之妙处,不可草率为之,否则前功尽弃。点蕊可点出生动之花姿,花簇中多勾蕊花朵则多,以少胜多,层次方厚。特别着意亮相清晰的花朵的表情,勾蕊是关键。勾蕊要有层次感。
勾梅,亦曰圈梅,淡墨为之。-一笔或两笔一瓣,率意勾出,花瓣不可尖.线松活而有变,无起止做作之感为佳。勾花随意,点蕊着意。花勾时无须数着瓣画.花相互遮挡,掩映.隐藏无定,一花几瓣之状都可有之.放情去圈勾。注意形式感觉。梅花枝干的画法
先画主枝定大势,再写辅枝、破枝构成大局,再发细枝,枝枝相随,中锋侧锋顺行逆回,随势自然、从粗到细、从湿到干、从浓到淡,从无到有,浑然天成。
行笔过程中出现的散锋与枯笔,认真驾驭,顺其自然,相辅相成,韵味恰到。
干枝宜圆不宜扁,宜苍不宜光,宜重不宜轻,又不可直泄无波少顿挫缺笔意。近枝新枝宜重宜繁.远枝老枝宜淡宜简。新枝尤为着意挺劲浓健“精气饱满”。
写枝气宜连贯附大势,枝的粗细、长短、曲直、纵横、倚斜、疏密、聚散、穿插、相交、相搭相错变化与编织有序,似树干投影平面,着意分割空白之大小、形状、虚实,相互连通呼应,有情着意于虚,境界才高。
干断意连,为前花留出空位,笔势不顺即停,笔欲败也即停,断而再续均可为留白补花,化险为夷转败为奇。
老干有许多断枝骨刺,中锋浓墨直点,锋露有尖,长点皆在.枝干同一侧,不可将枝干点破点碎而失整体感,点子的形状、点.子大小、位置、点子的疏密聚散及形式,皆随画意。
点子不仅为增加艺术表现之因素生动画面,丰富笔墨趣味之妙用,还可助势,多点于起势和转势处.增加力度与表现。又可破败,点于败笔处
若线过湿、过枯、过平、过扁、过淡、过柔等不合审美;需要,皆可用点子破坏掉,转变视觉感受,无败可击,天衣无缝,
枝干忌两枝平行,三枝交于一点,四枝而成井
行笔顿挫有力,参以节奏,顺逆并行,沉稳刚健,苍劲自然,枝千宜曲不宜直。梅花作品(一)画法步骤
画枝干。调墨或赭石加墨,用笔以中锋为主,取势先写主笔,随之辅笔.破笔,三笔构成一个呈女字形关系的大势,三笔间也求有变化。
在主枝的基础上.再生发交错之梅枝。画时,须留意枝干的长短、粗细、转承、回环顾盼和节奏变化。随后勾出花朵。看似随意,但在写花时不能只是考虑写花,而要像下棋一样布势,有着套路和思路。
点蕊、点蒂以加强花的长势。在点蒂的过程中,使每朵花就位于枝干上,位置安排合理。先贤吴昌硕的梅最具有梅之魂魄和精神,应“察之甚精”",仔细研习其用笔用色之奥妙。
点花用色,笔尖调胭脂,由主花入手,三五笔点出,点花要注意花瓣的俯仰之别,瓣瓣归心。调一次色画一组瓣,直到笔中无色,自然就产生出浓淡干湿变化。
“少儿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