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胆腑?胆虚寒》
“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
理气化痰利胆胃,胆郁痰扰诸证除。
温胆汤,为祛痰剂,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之功效。
主治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
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方剂组成:
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
方剂解析:
温胆汤,系从《金匮要略》之橘皮竹茹汤合半夏加茯苓汤增减化裁而成。
方中半夏障逆和胃,燥湿化痰,为君,
竹茹青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肖痰,使痰随气下为臣;
陈皮理气燥显,茯等健脾渗显为佐;姜、枣、甘草益脾和胃,协调诸药为使。
故具有青热除烦、化痰止呕之功°
按说在温胆汤中无舒胆之药,而命名“温胆”,看来难以理解,
那么为何用以“温”字?
《尔雅》释训:"温,温和也”,《疏》:“宽缓和柔也”,由此可见温”是“温和”之意,
不能与“热“同论,且从温胆汤诸药性来看,也皆为温和之物。
再者,古人认为心悸、心慌以及虚烦不得眠为症,与胆火浮越有关,
“胆气怯者,心神必虚”,心和胆之间经别络属,亦相互影响。
温胆汤中竹茹能清心火,温和胆气,所以,温胆汤之意,显而易见。
临证应用:
温胆汤寒温并用,以辛温为主,补胆虚,温胆寒,化痰浊,而促胆之升发,助胃之和降。
全方中虽无重镇安神之品,但由于能升清降浊,故阴阳之道可通,则能入寐。
后世医家根据温胆汤的特点,将其功用不断扩展,
通过和胃化痰、温通胆腑、和解枢机而用于胆郁痰热上扰之证。
使温胆汤又具有了“清胆”之功效。
《医方集解》还将其列入了“和解门”。温病学亦将其划归为和解剂。
根据临床体会认为:
大凡情志不遂,忧思郁怒,内扰肝胆之气,导致疏泄不利、津液不布、聚而成痰者;
或脾胃素有积热,且湿热较重者;或者大病后,素体胆虚者;或内伤饮食,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者;
临证常现呕逆、口黏、心烦不寐、心悸、胸闷、头昏沉不爽、耳鸣、耳聋、震颤、倦怠、多寐等证,
都在温胆汤的适应范围之内。
现代医学中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美尼埃症、神经衰弱、
失眠、头痛、精神抑郁症、老年焦虑性神经症及抽动症、秽语综合征等
属胆胃不和、痰热上扰者都可以本方为主进行治疗。
加减化裁:
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
失眠者,加琥珀粉、酸枣仁、远志以宁心安神;
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
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
眩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
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注:以上文中所涉方剂药物,仅为一般性学术交流;请大家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猜你还想看:
医院,老中医方,经多人服用效果好。中药特效方方:治疗肺炎、无痰或白痰咳嗽方
痰湿一除,大病全无,流传年的泡脚方,无条件献给大家
大蒜煮水治咳嗽的做法
一个月花了2万还不如一个10块钱慢性咽炎偏方、治好了我的慢性咽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