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新走进传承百年的乌木雕刻澎湃

<

木雕作品可以反映一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自古以来,重庆高新区走马镇作为成渝之间的一个重要驿站,往来商贾、力夫络绎不绝,木雕文化繁荣兴盛,至今保存的大量老木雕、石雕,并留存着乌木雕刻等非遗项目。

但它同样面临老一代的木雕大师及民间木雕艺人渐离去,新一代的木雕艺人后继乏人的困境。他们又是如何保护和传承这项技艺的?

走马镇木雕艺术第四代传承人将对此给出一个答案。

01

大量老木雕、石雕提供创作素材

木雕作品可以反映一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它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现木雕鱼。

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唐代是中国工艺技术大放光彩的时期,元明时由于海外贸易的急速发展,许多由海外进口的硬质木材,让木雕工艺得到长足发展。

而两宋时期木雕作品较为多见,这时的木雕已采用组织细密的木材为载体进行制作,有利于木雕作品的传世。我国的一些庙宇里还保存有宋代的木雕作品。

明清时代是木雕艺术的一个高峰时期,木雕品题材多见为生活风俗、神话故事,诸如吉庆有余、五谷丰登、龙凤呈祥、平安如意、松鹤延年等木雕作品。

木雕是中国几千年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发展至今遍布全国各地,但由于各地的民俗、文化和资源条件,取材不一,工艺不同,形成了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各有千秋的的流派。

其中,重庆本地木雕,多以展现重庆本地景观如三峡题材、重庆传统建筑吊脚楼题材等,形成了重庆独具特色的木雕风格。

而走马镇作为成渝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往来商贾、力夫络绎不绝,木雕文化也随着兴盛起来。

“古镇保存的大量老木雕、石雕等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参考素材。”重庆容纳工艺品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荣华介绍。

02

复杂、讲究的制作工艺

黄荣华的木雕作品浓缩了走马镇木雕艺术的精华。

黄荣华自小喜欢传统文化,从高中时起就利用寒暑假跟黄渊学习雕刻,年,在西南民族大学环艺设计系毕业后,在重庆一家私人企业从事乌木工艺品雕刻。年,独自创办了重庆容纳工艺品制造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乌木雕刻和盆景制作。

黄荣华对木雕的原材料很有讲究,主要使用重庆本地乌木作为雕刻材料。

据其介绍,乌木(也叫阴沉木)由地震、洪水、泥石流将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处,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在缺氧、高压状态下,以及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经长达上千万年炭化过程形成。故又称“炭化木”,兼备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有“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称。重庆独特的地貌和地质特征,产生了大量珍贵的乌木,是木雕的最佳原材料。

“乌木与其他材质不同,其是炭非炭是木非木。不能按照一般实木的工艺对其加工处理,如现代工艺烘干。原材料只能在自然环境下作阴干处理。”黄荣华介绍。

具体方法为,将木材分类放置通风处(板材、方材或圆木)自然干燥,一个细节便是需离地60cm左右,以便中间留有空隙,使空气流通,带走水分。自然干燥这个过程一般要经过数年或数月,才能达到一定的干燥要求。

黄荣华介绍,乌木雕刻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艺,流程繁琐,制作周期长,必须有工匠精神。在正式雕刻前需要进行手绘设计。

雕刻第一步是打坯阶段,让作品的外型和线条明朗。接着便是修光,即运用精雕细刻及薄刀法修去细坯中的刀痕凿垢,使作品表面细致完美。在加工雕刻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材料内部干湿情况作脱水处理。

黄荣华指出修光的关键环,要求刀迹清楚细密,或圆滑、或板直、或粗犷,力求把作品意图准确地表现出来。

接下来要根据作品需要,将木雕先后用粗细不同的木工砂纸搓磨,并顺着木的纤维方向打磨,直至理想效果。

雕刻完,因重庆天气冬夏温差、湿度较大,因此必须对传统土漆工艺进行改良,以此解决了乌木易变形、开裂的技术难题。

经历以上环节后,黄荣华的一件完整木雕作品才算完成。而从制作工艺来看,木雕作品艺术性强,一件作品,往往凝聚了如黄荣华这样的艺术家多年的心血,因而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黄荣华的公司年销售额可达万元。

目前黄荣华的木雕产品涵盖佛像系列、文房系列、茶台系列、自然随型系列,广泛运用于中式家装、家具、工艺收藏品、礼品等领域。

黄荣华的乌木雕刻也被列为重庆高新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推荐项目。

03

培育木雕技艺传承人

走马镇的木雕艺术,是经过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并一直在延续中。

杨祥华家境好,做木工纯属爱好,犹喜在木头上雕龙刻凤,从艺50年,是走马镇木雕传承第一代人。

从艺60年以上的陈同明为第二代传承人。陈同民12岁时,因为生计,拜潼南双江大户杨祥华为师,当木匠学徒。

闲时,陈同民跟师父杨祥华学木雕,由于心灵手巧,19岁时便成为长期在杨家做长工的木匠之一,和杨家众多木匠一起建筑和维护杨家大院,其旧址至今完整的保存,功不可没。

这之后,陈同民成为农民,经常为周围的村民造家具,并教当地愿意做木匠的年轻人学木匠。

第三代传承人落在了从艺50年以上的黄渊身上。黄渊18岁时,跟陈同民学习木匠,由于头脑聪明,很快成为当地有名的木匠。不但精通木工,还继承了陈同民精湛的雕刻技术。

而出生于年的黄荣华算得上是第四代传承人了,至今已经从业13年。他的公司现有员工10人,目前在走马镇建有木雕厂,计划在两年内投入万元扩大生产规范及建立展示中心。

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木雕,走马镇一样面临老一代的木雕大师及民间木雕艺人渐离去,新一代的木雕艺人后继乏人的困境。同时在经济效益驱使之下,木雕产业繁荣的背后却是传统木雕技艺在现代高科技冲击之下的逐渐消亡。因此需要更多的人去保护和传承这项技艺。

近年来,黄荣华一直在走马镇木雕传承上作出巨大努力。通过参加各类相关展览、合作实体店等线下渠道,以及网店、微店、直播等线上渠道推广及宣传乌木雕刻的历史及文化,力争年—年培养出乌木雕刻技师,在年已有的3名基础上,每年增加2名。

·推荐阅读·

原标题:《走进传承百年的乌木雕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zhia.com/jzyl/119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