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类纷繁的元代瓷器中,青花瓷器以鲜活、艳丽、明快独树一帜。青花瓷器中,又以人物故事为装饰题材的最具特点。它的数量虽少,但绘画技法超,特别是画面小中见大,且多表现元代杂剧的故事场景,开创了全新的视觉领域。
元瓷上的人物纹按其表现形式,通常有下列几类:人物故事纹、戏曲人物纹、厮杀纹、市井人物纹、人物形象纹、社会教化纹、婴戏纹。
》》》》》》
元青花尉迟恭单骑救主图小罐
尺寸:腹径:18.5cm高:17cm
口径:11.6cm圈足径:10.6cm
净重:g
》》》》》》自我鉴定微观图像
》》》》》》》》》
元青花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图大梅瓶
尺寸:高:43.6cm腹径:25cm
口径:5.5cm圈足径:14.4cm
净重:g
》》》》》》》》》
元代青花人物鹿纹双耳环玉壶春瓶
尺寸:高:33.3cm腹径:15cm
口径:7.4cm圈足径:9.4cm
净重:g
》》》》》》》》》》》
元青花人物故事纹八棱辅首小壶
尺寸:高:12cm口径:4.8*5.1cm
腹径:9.3*11.5cm圈足径:5..4cm
净重:g
》》》》元青花八大人物故事纹罐
一、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英国古董商埃斯肯纳兹先生拍得的“鬼谷子下山图罐
“鬼谷下山”的故事出自《战国策》。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燕国和齐国交战,为齐国效命的孙膑为敌方所擒,他的师傅鬼谷子前往营救,率领众人一行下山。元代青花人物罐“鬼谷下山”描绘的便是鬼谷子下山的情景:鬼谷子坐在由狮虎共拉的两轮车上,后面跟着两个骑马的人,其中一个穿着武官衣服打了一面旗写有“鬼谷”两字。鬼谷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谋略家,最后他教出了孙膑、庞涓、苏秦及张仪等高徒。鬼谷子特别钟爱为人诚恳真挚的孙膑,将自己毕生绝学倾囊相授给孙膑。
二、元青花百花亭图罐
万野美术馆藏“百花亭罐(高26.7cm)
百花亭罐的题材取于元代无名氏所著《逞风流王焕百花亭》,书生王焕生性风流,人称“风流王焕”,时值清明,前往百花亭游春,邂逅著名妓女贺怜怜,一见倾心。在卖查梨条的王小二的帮助下,两人一处生活了半年。半年后,赶走王焕,强迫贺怜怜嫁给高邈将军,移住承天寺。贺怜怜托王小二传达对王焕的思念,王焕扮作卖查梨条;?的小贩,一路叫卖吆喝,到寺里与心上人相会。怜怜用首饰,资助王焕,让他去西延边关从军立功,并告之高邈的许多违法行为。王焕投延安府镇西夏立功荣归,升西凉节度使,告高邈盗用官钱买妾等罪行,夺回爱人贺怜怜。荣升团聚,双喜临门。
三、元青花三顾茅庐图罐
裴格瑟斯基金会藏“三顾茅庐罐(高27.6cm)
罐腹的一侧,诸葛孔明头包软巾,身穿长袍,坐在苍松下的山石之上。头梳双髻的童子手捧书匧侍立一旁,左前方一双髻童子正倾身禀告。画面的另一侧,有一枝繁叶茂的垂柳。树下刘玄德戴交脚幞头,着长袍,躬身拜谒。关云长和张翼德在一边窃窃私语。诸葛亮的高逸潇洒,刘备的求贤若渴,以及关、张二人的焦急烦躁刻划得淋漓尽致。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有同一题材的青花带盖梅瓶,画面有所变化。诸葛孔明箕坐在茅庐之内,正在悠闲地观书,茅庐旁植松柏、篱笆,一名头梳双髻的童子挥彗打扫庭院。另一边是刘、关、张三兄弟。刘备居前,躬身施礼。
四、元青花尉迟恭单骑救主图罐
美国波士顿馆藏“尉迟恭单骑救主罐(高27.8cm)
元青花尉迟恭单骑救主图罐。话说隋朝末年,李世民率部围攻洛阳城王世充,王世充派帐下第一大将——单雄信出任先锋,两军交战僵持不下,李世民带了十几个人去探敌营,不料被单雄信洞悉先机,生生被他兵将围困,李世民见情况不对,命部下一起逃去榆树林,就在危急关头,黑门神“尉迟恭”单鞭杀到,才把李世民救出重围。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农科所出土一件青花瓷罐。出土时口沿稍有残损,盆已破碎。罐腹绘“征战图”,据考证。内容为《尉迟恭单骑救主图》。画面中头戴束发冠,身着战袍,手持长柄叉,已露败迹的骑马战将为唐将段志玄。紧随其后,驱马追杀者头戴凤翅盔,着甲束袍,双手持矛,为单雄信。隔山石一人头戴交脚幞头,着长袍,右手持鞭端坐马上,身微侧,似对后面的人对语。此人为秦王李世民,后为尉迟恭,右手举钢鞭,左手握缰,策马疾驰而至。他头戴直角幞头,满脸须髯,铠甲外着战袍,一望便知是员骁勇骠悍的猛将。山崖间,旗幡猎猎,隐现三名手持长矛的兵士。空隙处绘怪石、云朵、杨柳、双凤和灵芝。同一题材的青花盖罐,美国波士顿博物馆也收藏了一件,画面一侧单雄信双手持矛,纵马前冲。另一侧有身着团花锦袍,骑在马上的秦王李世民和手持钢鞭的尉迟恭。两人并辔而行。李世民头微侧转,尉迟恭左手指点,两人似在交谈。尉迟恭身后,一卒双手擎旗。大旗上直书“唐太宗”三字。相比较而言,广西横山出土的瓷盖罐上所绘,少擎旗武士而多一战败的唐将,更显得生动传神。
五、元青花西厢记焚香图罐
亚洲一私人收藏家藏的“西厢记焚香罐(高28cm)
画面正中,几上设一香炉,旁边一女子躬身祭拜。两侧衬以雕栏、假山、花树,表现的应为《西厢记》中崔莺莺“焚香拜月”的一幕。
六、元青花昭君出塞图罐
东京出光美术馆藏“昭君出塞罐“(高28.4cm)
这件罐的形制、构图形式与广西横县出土的“单骑救主”图盖罐极为相似。罐腹绘九个人物,七匹乘骑(另外两骑当隐在山石后面)。九个人物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骑在马上,或摇鞭步行。马上驮着弓弢、行囊。观人物相貌、服饰有差别。其中骑在一匹白马之上,怀抱琵琶,梳高髻的汉装女子是王昭君,前后各有一胡服女子随行。六名男子中,有的头戴貂冠,髡发驾鹰,着胡服;有的戴毡笠,着汉装。当是迎亲的匈奴使节和汉朝送亲的官员。画面中山石掩映,苍松、翠柳、修竹、芭蕉杂衬其间。疏密有致,布局匀当。
七、元青花周亚夫细柳营图罐
安宅美术馆旧藏“周亚夫屯兵细柳营罐“(高27.7cm)
元青花周亚夫细柳营图罐,描述的是西汉名将——周亚夫在屯兵细柳营时,遇汉景帝慰劳士兵的一段佳话。话说西汉时期,匈奴入侵边关,汉文帝命宗正刘礼为将军,屯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守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三军警备,以防匈奴入侵。汉文帝为鼓舞士气,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将军和官兵都骑马相迎,接着到了细柳营,营中将士尽视无睹,个个报坚持锐,持备战状态,见汉文帝马驾于帐营之外,也没有打开营门,只听守卫军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等周亚夫下令之后才打开营门,汉文帝对此不但没有发怒,还不停的称赞“这才是将军”。
八、元青花“锦香亭”图罐
台湾王定乾先生拍得的“锦香亭罐
元青花“锦香亭”图罐。所绘场景出自元代著名作家王仲文的《孟月梅写恨锦香亭》,故事叙说了唐玄宗时期才子佳人与孟月梅浪漫而曲折的爱情故事。蒙元帝国统治下的元代,前后不足百于年,时间短暂,但它却在我国陶瓷历史上留下了浓黑重彩的一笔,尤其是元青花瓷,更是璀璨夺目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这件元代“锦香亭罐”造型端庄,青花色泽浓艳,描绘的亭台、花草、人物都栩栩如生,布局疏密有致,是元青花瓷中难得一见的珍品。
》》》》》》》》》》》
国内外馆藏元青花人物纹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陶渊明访友”青花玉壶春瓶
诸葛亮空城计
元青花人物故事玉壶春梅瓶(四爱图),现藏于湖北武汉市文物管理处,瓶腹绘出四个莲瓣纹菱形开光,开光内分别绘有“王羲之爱兰”、“周敦颐爱莲”、“孟浩然爱梅”、“林和靖爱梅鹤”四个画面。画中人物或坐或立,或拱手,或拽杖,或在柳阴下品幽兰飘香,或在梅树下观白鹤起舞。四个不同的画面表现了一个共同的高雅闲逸的主题。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现藏于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出土于江宁县牛首山的洪武二十五年(年)沐英墓中。画面在梅瓶的腹部,占据主要位置。上下饰西蕃莲、杂宝、变形莲瓣纹、垂珠纹等。主题鲜明突出。画面中,主要人物萧何头戴展脚幞头,着袍束带,五络须髯。左手控缰,右手挥鞭,策马飞奔。画面的另一侧,韩信头裹软巾,身着长袍,手牵战马在溪边饮水。空白处衬以苍松、梅竹、山石,错落有致。
湖南省博物馆“蒙恬将军”玉壶春瓶
年湖南省常德市近郊出土,高30、口径8.4、足径8.8厘米。画面中蒙恬端坐旗下,威风凛凛,身后武士举着火焰纹牙旗,前一武士抓一俘虏,另一武士似作汇报,整个画面绘蒙恬将军审讯战俘的场景。蒙恬满面钢髯,端然稳坐的姿态,以及背后高高树起的大旗,展示了巍然肃杀之气。作为背景的怪石、苍松、竹叶、花草将图案点缀得生动自然。图案题材来源与戏曲、版画、平话故事有关,反映了民间艺术的流行。
佳士得拍品
香港天民楼藏品
》》》》》》元瓷人物纹
元瓷上的人物纹按其表现形式,通常有下列几类:人物故事纹、戏曲人物纹、厮杀纹、市井人物纹、人物形象纹、社会教化纹、婴戏纹。
人物故事纹
人物故事是元瓷最脍炙人口的装饰主题,内容极其丰富,数量最多,最受百姓喜爱。故事有英雄传奇故事、历史传奇故事,名人传奇故事,孝子传奇故事、佛仙传奇故事等。
英雄传奇故事主要有梁山好汉故事、三国人物故事与隋唐演义故事。
在元瓷上发现的梁山好汉故事纹有《杨志卖刀》、《林冲误入白虎节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鲁智深收徒》、《智赚玉麒麟卢俊义》、《李逵闹江州》、《李逵下山》、《武松打虎》、《武松报仇血溅鸳鸯楼》等。
三国人物故事纹发现的有《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甘露寺刘备招亲》、《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等。
由上可见,虽然《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两部书为元末明初由罗贯中、施耐庵所作,但三国英雄、梁山好汉们的故事已经在元代流传很广,脍炙人口了。
隋唐演义故事纹有《尉迟恭救唐王》、《唐太宗》等。
历史传奇故事纹有《渭边寻贤》、《渭边访贤》、《鬼谷下山》、《鬼谷授徒》、《萧何月下追韩信》、《昭君出塞》、《文姬归汉》、《周亚夫细柳营》、《伯乐相马》、《扶苏遇难》、《薛平贵回寒窑寻妻》、《岳母刺字》、《岳飞训子》、《宋使觐大汗》、《清波杨府》等。
名人传奇故事纹有《竹林七贤》、《携琴访友》、《四爱图》、《卓文君卖酒》等。
佛仙传奇故事纹有《八仙传奇》、《十八罗汉渡海》等。
戏曲人物故事纹有《西厢记·拷红》,《百花亭》等。
还有《醉仙楼》、《锦香亭》等。
人物故事需要解读。解读人物故事,不仅有无穷的乐趣,而且也是读懂元瓷特别是元青花的一个关键节点。元瓷上的人物故事,有的作了画龙点睛的提示。如《武松打虎》,画面上是一个人正抡拳在打一只老虎,旁边有“三碗不过岗”的酒幌,写着“景阳岗”的山岩。你一看就知道这是水浒英雄武松在打虎,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在打虎。有的在一个楼阁的牌匾上写着字,如“鸳鸯楼”,场景里有一个男人在打杀另外两个男人,还有一个啼哭的年轻女子。只要你读过《水浒传》,就会想起这是武松在找张都监和蒋门神报仇雪恨。有的画一面旗,上面写着“周文王”三字。画面上有一个帝王模样的人和他的随从,以及一只小船,上面有一个老头在钓鱼。你就会明白这是《周文王渭边访贤》的故事。《三顾茅庐》就要有一点想象力。它们的画面上通常画着三个人,两个恭敬地站立在一柴门外,另一个牵着马,有些不耐烦的样子。柴门内有的画着一个官员模样的人,正襟危坐在那里;有的有一个人躺在竹榻上睡午觉,一个仆人模样的人在给他打扇;有的只有柴门一角,别的什么也没有。其实,它们是同一则故事。有的画面更需要猜想和分析。如一个元青花罐上,一个妇女百无聊赖地坐在窗口。窗外有一个“茶”字旗幌,一个老妇在门外张望,一个大腹便便的官员模样的人在度步。原来,这是一则《史记》上的卓文君卖酒的故事。卓文君不顾父亲卓王孙的反对,与司马相如私奔,生活没有着落,只好当炉卖酒。本来,这里应该画的是酒幌,但是不知怎么鬼使神差,一不小心把“酒”字写成了“茶”字。
人物故事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有《鬼谷下山》、《周亚夫细柳营》、《萧何月下追韩信》、《鬼谷授书》、《文姬归汉》、《扶苏遇难》等。
《鬼谷下山》通常绘五个人物:坐在狮虎车上的鬼谷子,骑在马上打着“鬼谷”号旗的一员武将,一个策马而行的官员,两个扛着长矛的步卒。图面的意思有两种解读。一说齐燕交战,孙膑被燕国俘虏,齐派官员请鬼谷下山相救。一说魏国与齐国争霸,邀请鬼谷子出山做军师。但史籍上并没有见到鬼谷出山的记述,只有《史记》和《东周列国志》记有庞涓离开鬼谷下山,到魏国做统帅,陷害孙膑;后来孙膑率领齐国军队打败魏国,杀死庞涓的故事。《鬼谷下山》图纹在元代多种釉色的瓷器上都有表现,在青花上出现次数更多。
《鬼谷授书》的意境很明确。它通常绘六个人物:坐在山石上的鬼谷子、站在右边手指山下的龎涓、站在左边手捧书籍的孙膑、一个策马而来的魏使和两个扛长矛的士卒。图面含意是魏国派人请鬼谷子下山,龎涓向鬼谷子请行去魏做官;鬼谷子则把《孙子兵法》这部孙武所著的兵书授予了孙武的后代孙膑。这是《东周列国志》的故事,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也有记载。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楚汉争霸时的故事。韩信弃项羽投奔刘邦,不被重用,就悄悄离去。萧何得知后星夜追赶,终于在一个渡口把韩信追了回去,成就了刘邦的帝业。在瓷器上,故事按两个场景展开。一个是萧何急马飞奔,心急火燎;一个是韩信在渡口垂头丧气、百无聊赖地等着上船,而艄公正在慢慢地将船靠岸。这一动一静的两个画面,形成强烈对照。画面使人浮想联翩:如果韩信登船离去,萧何空追一场,楚汉相争,会不知鹿死谁手,可能就没有汉家的四百年天下,也没有汉族这个名称,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是另一种样子。元瓷画师恰到好处地定格了这个历史故事的千古一刻,十分高明。场景里没有画出月亮,有人认为是一个疏漏。其实不然。因为月亮可以是在观者的头顶上,否则人们怎么能看到那些历史人物在夜间的面容呢?我见过一个仿品,在上空画了一轮圆月,成为蛇足。
《昭君出塞》描画的是汉元帝时王昭君王嬙去匈奴和亲的故事。图纹绘九个人物,分四个场景。最前的是王昭君和一前一后两个匈奴侍女;昭君怀抱琵琶。紧跟在后的是一个汉朝送亲官,和两个匈奴迎亲官。后面又是一个汉官和一个匈奴侍卫;侍卫手上架着一只猎鹰。他们都策马而行。最后是一匹驮着一张弓和一个包袱的马,一个汉人脚夫信步跟在后面,边走边欣赏路边的风景。各场景首尾相接,互相独立又紧密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展示汉匈和睦、生动活泼的迎亲送亲画卷。
《扶苏遇难》画的是秦朝末年的一个悲壮故事。瓷器的正面是蒙恬坐像,他伸出右手作制止状,左边有军士打着“蒙恬将军”号旗。右边是一个刽子手正要杀害扶苏的画面。扶苏公子是秦始皇长子,内定皇位继承人,在蒙恬将军的军队里监军。秦始皇东巡时客死归途,赵高、李斯假传圣旨,赐死扶苏,使胡亥登上了皇位。后来又杀害大将军蒙恬,导致秦国很快灭亡。扶苏遇难的地点,有历史学者认为在今陕北榆林地区,当时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在那里防备匈奴。《史记·蒙恬列传》有:“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巉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可见蒙恬当时是在督修九原至甘泉的道路。甘泉,在今陕北榆林附近。九原,在今包头市西。在元青花釉里红《扶苏遇难》纹执壶上,有“中”“原”两字号旗,在元珐璍彩《扶苏遇难》纹盘上,也有一面“中”字旗。我认为它们都暗示,扶苏遇难的地点,是“中原”,亦即九原至甘泉间的一个秦代叫“中原”的地方,而非在榆林。
《周亚夫细柳营》是一个西汉故事。周亚夫是西汉名将,曾经平定过吴楚叛乱,官封条侯,治军极其严格。在他屯兵细柳营时,马不离鞍,士不卸甲,随时准备战斗。一次,汉景帝路过,想进军营看一看。守门的军士告诉汉景帝,没有周亚夫的命令,不得开门,即使皇帝来访也不例外。汉景帝对周亚夫治军极为赞赏。这个纹饰的典型画面为:一面是周亚夫独坐大帐,旁边站着持剑的军士和打“周亚夫”号旗的士卒;在另一个画面上,汉景帝和随从正被挡在营门外等候开门。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后来,汉景帝还是因为周亚夫的傲慢而寻过弄死了他。
《渭边访贤》是周文王在渭河边遇姜子牙的故事。相传纣王无道,周文王西伯为推翻殷纣而访求贤能。西伯听说渭河边有个白胡子老头用直钩钓鱼,还说“愿者上钩”,就去拜访。最后,八十高龄的姜子牙做了文王与武王的军师,推翻殷纣而建立了周朝。画面上姜尚卧在船上钓鱼,周文王坐车而来,到船边看望姜尚。其他人物有打“周文王”号旗的士卒和随行的官员、武士。但是,也有瓷器上,把姜尚画成一个坐在树荫下纳凉的山野老头。其实,这个纹饰还有一个配套的,就是《渭边寻贤》。《渭边寻贤》里没有姜子牙等人,而是一个牧象的农夫。表达的意思是周文王在向牧人打听姜子牙的下落。这样,一寻一访,构成了一则完整的寻贤访能的故事。牧象的画面很有意思。如果这是真实的,那就意味着三千多年前,黄河流域中部,气候还很温暖,以至于农民可以养象干活。
《文姬归汉》是曹操从匈奴迎回蔡文姬的故事。曹操为完成《续汉书》,以重礼赎回已经嫁给左贤王为妻的蔡琰。蔡琰,字文姬,东汉文学家蔡邕之女,多文才。画面有多种表现形式,但以蔡文姬归来,曹操等着接见的为多。
《四爱图》通常在瓷器上划出四个窗,里面各画一个人物,或画一老一小两个人物以及兰花、菊花、荷花、鹤与梅等花草树木,表示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和林和靖爱梅鹤的四则名人趣事。
元瓷人物故事图纹都有出处。不同的瓷器在表现它们时,画面大致相同,但也有变化。例如,在《携琴访友》中,通常画一个主人在家等候;画一个访客骑马而来,前后是携琴的,背剑的跟随。但有的瓷器把主人画在城楼上,两边各立一个侍女。有人误以为这是诸葛亮的《空城计》。有的瓷器画访客人物时,竟有端酒壶的,捧吐盂的。通常,除了主要人物,次要人员可能有所增减。此外,人物的仪表、姿态、神情也有不同。而作为人物故事纹背景的花草、树木、山石更是信手拈来,随意发挥。例如,在《三顾茅庐》中,刘备通常是宋代官员的打扮,但也有打扮成员外模样的。茅庐,通常要画出一座茅屋,诸葛亮在里面睡觉。但有的只画出茅舍的一角,或仅仅一段篱笆,一个柴门,让刘、关、张三人站在那里干等,根本没有诸葛亮的影子。这说明,元代的画师们虽然要遵守一些约定成俗的规矩,以使相同题材的纹饰大致布局一致,但又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使每一个瓷器上的纹饰都有其个性,不至于千遍一律,雷同乏味。更有趣的是有的《周亚夫细柳营》纹饰,竟把《鬼谷授书》里的鬼谷子与龎涓、孙膑在一起的画面几乎原封不动的移植过来,作为周亚夫与其侍从的形象。周亚夫本应是铠甲披身,正襟危坐,现在竟变成一个坐在山石上的山野老头了。出现这种笑话估计是有的画师文化素养不高,对故事背景了解不够,自己没有画谱,因而东拼西凑的结果。
有一个元青花“庆和楼”人物纹梅瓶,主题纹饰里有三个人物:一个坐在圆凳上掩面哭泣的年轻女子,一个男子正在挥拳追打另一个男子,而那个男子一手遮面正欲逃离。楼台的匾额写的是《庆和楼》。看情节这应是水浒故事里的武松打杀西门庆的场景。但《水浒传》里,武松打杀西门庆的现场是《狮子楼》,没有《庆和楼》一说。是否有这样的情况:在元代的口传故事里,武松是在《庆和楼》打杀西门庆的。但后来《水浒》成书时改成《狮子楼》了。
厮杀纹
厮杀纹画的是数员骑马武将在相互厮杀。它在两种场合里出现。一种是配合人物故事情节,如《三英战吕布》纹中的刘、关、张与吕布的战斗场面。一种表现的不一定是具体情节里的厮杀场面,而是画者心目中的厮杀场景。这是一种纯粹的装饰纹饰,好像解放前的戏台上,出现空档时,出来两三员武将莫名其妙地厮杀一场一样。这种人物纹虽然出现不多,但也是一种类型。
市井人物纹
在元瓷人物故事纹上常常会出现一些市井人物。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们在人物纹里看不出有机的故事情节,出现的只是一个个的相互独立存在的人物。但从整个画面看,它似乎展示了一个市井生活的场面。典型的如元青花市井人物纹八棱罐。它的上面画有一个依杖探望的老者、一个挑夫、一个背桨的船夫、一个下地的农民、一个在柴门口的妇人和她的孩子。一种是在人物故事纹里增加若干人物,他们不是故事里的角色,而是为故事配景存在的,跟故事情节若即若离。但他们的出现,使画面增色不少。如《卓文君卖酒》故事纹青花罐,除了卓文君、老妇、和司马相如外,还画了一个挑薪叫卖者、一个卖酒食者。挑薪叫卖者边挑薪叫卖,边在看一本书,让人联想是在看司马相如的诗词歌赋。卖酒食者一头挑的是一坛酒,一头挑的是一筐糕点面食。这个画面画的主要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一段浪漫爱情故事,但也画出了当时的市井生活,看起来好似《清明上河图》的一角。
人物形象纹
多用来表达英雄人物的形象。它并不是人物的写生画,而是用写生的形式,表达画师心目中,更确切地说,是画师感受到的民众心目中的英雄人物的形象。说明这种纹饰的最好例子是水浒人物纹瓶。这组瓶每个上面减地浮雕六个水浒人物。要表达水浒一百单八将,这组瓶应有十八个。这种人物形象的表达与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末尾出现的水浒人物榜有异曲同工之妙。
社会教化纹
这是一种倡导社会风尚的纹饰。孝子故事纹是当时典型的社会教化纹。在元瓷上,已发现的有二十四孝中的《戏綵娱亲》、《尝粪忧亲》、《弃官寻母》。还有“孝子拉车”的纹饰。它描述一个孝子代替牛拉车,让老父坐着出外散心,后面跟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孝子拉车”并不是约定成俗的《二十四孝》中的孝行。可能是在元代流行于民间的一则孝行故事。明代编成的《二十四孝》中并没有收录在内。此外,还有一些是待人接物、尊敬老者、礼待路人的纹饰。
《尝粪忧亲》说的是南朝人庾黔娄,父病重。医生告诉他尝粪可知安危,苦则安,甜则危。他尝后知父病情危重,祈求上苍保佑他父亲安康,自己愿代父去死。这则故事的尝粪,看起来荒诞,实则有一定科学道理。因为粪甜,则表明体液中有大量糖分,是糖尿病后期症状,是病危症兆。
婴戏纹
这是一种描写儿童戏耍场景为主的生活情趣纹。它还包括妇幼同乐、老幼同乐、老教幼学等内容。婴戏纹至少在北宋的釉上彩青花上就已出现,在明清瓷器上,特别是成化的斗彩瓷上,更是喜闻乐见的纹饰。但在元瓷上,这种纹饰少之又少。在本书的瓷器中,只有延佑年间生产的黄地五彩瓷上偶见婴戏纹的表现。我想这种境况不是偶然的,一定是某种社会文化观念的反映。蒙古人和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一向重视牛羊甚于老婆孩子。男人们见面通常互相问候:《牲口好!》。很少有人问候老婆孩子。这恐怕是一个主要原因。
元青花人物纹的最大特点是传神。画师们不打画稿,信手涂青。由于他们技术熟练,拿捏人物胸有成竹,因此,虽然寥寥数笔,就能把人物的精神、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而这正是新近仿制的元瓷最缺乏的东西。
应该指出,由于元代离开人们已经有六百多年历史了,除了有标记的人物故事,如《鬼谷下山》、《渭边访贤》等,和特征明显的人物故事,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昭君出塞》等,有些人物纹的解读会有一些困难。也就是说难免有读误的地方。
瓷器人物纹始于唐,盛于元,精于清。但在瓷器上表现有事实情节的人物故事,则非元瓷莫属。在元代末期,瓷器上出现大量英雄人物故事纹,特别是水浒人物故事纹是有强烈的时代背景的。水浒文化就是造反文化。瓷画作者显然意在发泄对异族压迫的不满,而且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内心感受和审美情趣。统治者恐怕不是不知道这种文化对他的危险。鉴于当时元朝政府已经力不从心,好在水浒英雄反的是赵宋政权的压迫,而他们自己正是推翻南宋而取而代之的政权,于是在解释上找到了平衡点,才为这种造反文化保留了一个短暂的生存时间。到了明代,这种瓷器上的造反文化就迅速销声匿迹。
》》》》》》》》》》》》》》》》》》
更多鉴赏登陆老古董网上展厅
老古董陶瓷艺术馆网上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