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每家都该藏一套

《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被称为“美的百科全书”,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艺术的集大成者。事实上姚任祥女士创作这套书的动机,只是为了“传家”——向自己的三个孩子传递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全书分春、夏、秋、冬四卷呈现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每本内容都以“气氛生活”、“岁时节庆”、“以食为天”、“匠心手艺”、“齐家心语”、“生活札记”六个单元,用文字、图像与生活结合的方式展现日常生活的中国文化精粹。

龙应台:一粒芝麻一个时代

看起来,任祥是在写花果菜蔬,鸡鸭虫鱼。她告诉你:“在处理蛋的火候上,温度的控制很重要:温泉蛋七十度,炒蛋七十五度,都采用中火而不是高温。”

慢读一下,你发现,事实上,她在写的,是生活的态度。

为了得到真正好的鸡蛋,任祥开始自己养鸡。两只蛋鸡、两只土鸡,作为科学对照组,开始在她阳明山上洋溢着现代建筑风格的庭院中昂头阔步,仰天呼啸。

不用人工饲料,她比照两组鸡的生蛋质量。

看起来,任祥是在写知识的重要。她认为孩子们一定要认识屈原、陶渊明、王维、李白。她曾经认真地教幼小的孩子们背诵《唐诗三百首》和《三字经》。

事实上,她在写的,是人,如何在生活中被《文化》自然而然地托起、养成,像湖水浮起小船,像荷叶托起水珠。

她记得家中一个七十多岁的帮佣老婆婆,从小是养女,一生艰苦,不曾识字。任祥描写一个寻常的下午:

那时候,我每天教孩子背一句三字经。有一次背到“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电话响了,我去接,等回来的时候,听到阿婆用闽南语接着在念“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她看到我回来,不好意思的停下来,我热切的鼓励她继续念,不要停,于是她一口气念下去,一直念到最后一句“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看起来,任祥是在写厨房里的米面粥粉,写客厅里的觥筹交错,写饭桌上的芝麻蒜皮。

她写厨子老张,“做包子时,一小个面团在他手上擀成八九公分直径,然后一双手不停的翻折……那包子雪白皮薄有劲道。”

她写一九四九年因离乱来台的上海人吃大闸蟹,“技术考究的客人,吃完了蟹则会在盘子里回敬主人一只蝴蝶。──蟹的大钳子,敲开来向外一拉会拉出大钳子的一片骨头,左右交错一放,就是一只蝴蝶的样子。”

她写烧饼的脆、油条的劲、饭团的香和软,更写到芝麻曾经如何珍贵:

以前的早餐豆浆店,不时听到拍桌子的声音,不明底细的人以为有人在生气呢。其实是因为以前的桌面都是用木板一片片并起来的,偏偏芝麻掉落到两片木板之间的缝隙,用手沾不起来,又舍不得那一粒香酥的芝麻,所以就用力的拍两下桌面,让芝麻从缝隙间弹跳出来。

仔细用心读,你发现,那面艺超绝的山东厨子老张在离乱前曾是家乡首富的公子;那年年煞有介事开展啖蟹仪式的上海人,其实不自觉地在藉由品蟹的仪式祭祀集体的乡愁和失落;那舍不得一粒芝麻的劈啪拍桌声,是走过荒凉和贫穷的时代的烙印。

原来任祥这套书,有两个实相:表面那一层是衣食住行育乐、春夏秋冬五行,里头那一层,其实是生活的态度,是文化的承载,是时代最深刻、最鲜活、最摸得着、闻得到的声音、气息,和面貌。

一粒芝麻,一个时代。我看见任祥的慎重和敬畏。

主讲:任祥

时间:年3月16日

地点: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报告厅

我跟各位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出这套书。

我到世界各地,走遍全世界的中国城,感觉中国城给大家的都是脏乱无比的印象,而外国人会把“中国人”和“中国城”划上等号。多年来我一直很不服气,我觉得中国人生活中真正精致的文化他们没有看过,他们总觉得我们的精致只留存于博物馆。我常常跟我的孩子们讲,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个错误的印象。我常常自诩有一天我要出版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精致生活书,要让全世界的人知道,中国人并不等于中国城,我要洗雪这个错误的印象。

我女儿几年前从台北的高中毕业,要到美国念大学,我这个当妈的利用暑假跟她一路开车,从旧金山到休斯顿。四天三夜的路程,母女二人锁在小小的车厢里面,我开始担心女儿到西方的环境会忘掉自己的根,忘掉曾经有过的很好的纪律和教导,便不浪费一分钟地跟女儿唠叨:女儿啊,你要知道,中国人这个好那个好,爸爸妈妈把你送到国外读书是要你学外国人的好,而不是照单全收,你要分辨,要知道什么是好,要消化了才能去分辨,要知道中国人怎么样吃,怎么样保养自己,有哪些做人的道理,敬天礼地的生活态度……总之我唠叨了几天之后,终于惭愧地发现,我自己跟女儿都无法有系统、有逻辑地说出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是什么,更何况是让外国人知道?

我回到台湾就开始找资料,可找到的都是很久远的或者跟现代生活没有关系的。怎么办?我就想自己写,并开始着手整理属于我们自己的精致生活文化。我希望孩子们收到这套书,能够从阅读中知道,打从他们出生落地开始,在血液中就拥有了中国人已经存在的文化养分。当我这位急切的母亲想要整理出完整而系统的东西时,我自己首先被我们自己的文化底蕴的质和量感动了,写了二十七万字的文稿,和摄影师拍了将近十万张照片,和插画师画了很多的图画。这些东西散落一地,我根本无法收网,完全没有办法整理这套书到底有多少东西。

怎么样把这套书串起来呢?我的先生姚仁喜到现场看了这些我做的东西后说,任祥,你在做的这件事情就是传家啊,你用春夏秋冬四季,以六个单元来展示中国人的生活文化吧。

这套书首先是“气氛生活”部分。运用每个季节不同的光影来赞美这个季节,里面所有的元素都以我身在的台湾为基础。

这是春天,台湾春花下的野餐,大家可以注意看下这个食盒,是宋朝的式样,有别于日本人的便当,这种饭盒我们从宋朝就开始有了。

夏天,我们在台湾南澳的海边,利用南通的蓝染花布,以八十种花色图案缝接搭建了像海洋的行为艺术。每一个季节都用一首诗来赞美它。

这是秋天下午茶的景致,结合烧烤、点心和棋艺,给秋天带来了金色的光泽。

冬天台湾有著名的温泉,洗温泉时大家不穿衣服,是坦诚相见的,代表中国人朋友之间应该有的情谊。我让模特穿上中国红的毛巾,带上中国人品酒的艺术,成就了这张酒与朋友氛围下吃饭小酌的照片。总之,这四个部分拉开了生活浪漫的面貌。

接下来讲到的是岁时节庆,这个单元介绍怎么过节。每个季节我们选择了两个节日,向孩子介绍庆典的由来,怎么吃,怎么玩,怎么祭祀。我不是用古老的说法来讲述——从前有一个人叫屈原,他投江为国捐躯——孩子们会觉得他为什么这么笨,他们没有办法理解我们那个时候对岁时节庆的定义。这一部分完全是用我走过的生活来介绍,这些章节我们也用活泼的手法来介绍,这些图片也都是完全重新绘制过的。

这是元宵节。

这些灯笼是我到福州和香港找老师傅按我小时候看到的样子重新做出来的。

今天也要吃元宵,书里讲南北元宵的由来。

清明节是只有中国人才有的节日,介绍中国人孝思的行为。在福州文化和泉州文化中,这一天要吃润饼,润饼要怎么做?杜甫有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在炎炎夏日来临前,我们要蓄积生命的能量。

在台湾清明节要烧纸钱,我们从来不知道纸钱上面有着跟天地鬼神对话的符号,我们把这些纸钱重新绘制出来,非常有意思。

端午节有划龙舟的文化,我们以鱼鳞和水波为代表介绍龙舟,正午时候的立蛋、雄黄、艾草、香包等都是端午节的元素。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正是端午节的这一天,鸡蛋一下子就立起来了。

夏天我们介绍的另外一个节日是七夕,这是中国人最浪漫的牛郎织女节,在台湾要吃七巧果。我写了一篇《七夕感怀》的文章,写出了我们这一代人受三毛、琼瑶的影响,我还访问了上一代、下一代有怎样的爱情观、婚姻观,这篇文章反映了三代中国女人对爱情的看法。我的小儿子写了一首诗《爱情是……》。

中国的中元节,也就是外国人的万圣节,我们有放水灯、普度众生的文化。在台湾有时候会看到有人在拜拜,有一次有个外国人问我,他们在拜什么?我说在拜神,外国人问拜什么神?我在这里介绍普及了一下民间文化。

接下来介绍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在台湾中秋节就等于烤肉节,我在这里对一些肉怎么才不会被烤焦以及做法等问题做了介绍。这里把诸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种属于中秋节要唱诵的诗词提出来,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认识它。

还有一首是“你去想一想,你去看一看,月亮代表我的心”,这首歌是全中国人在中秋节要唱诵的歌。我还介绍了月饼,各式各样的月饼文化,怎样做凤梨酥,甚至是包装的手法。

“冬至大过年”是中国人的一句古话。冬至是要拜祖先的,我重绘了中国祖先的图绘。一般家庭里有祖宗牌位,摆放的规矩是什么。

过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送神日到初五有各种各样的习俗、饮食,还有舞龙舞狮、放鞭炮、发红包、守岁、贴吉祥图案等活动,以及我们中国文字独有的对联的文体,对这些做了艺术性的介绍。

在台湾,大家过年会吃一道菜叫佛跳墙,要把这道菜做好的原理原则是什么?每种材料要有自己的味道,但是融合在一起的味道是清淡有味而不浑浊的。我用《佛跳墙与家族树》这篇文章形容自己的家庭,也展示中国人的命运。至于我自己的家庭,我的母亲来自中国大陆,我先生的父母长在台湾,是台湾殖民一代的出身,我公公二十岁才开始学中文,我和我先生都在台湾出生,到美国念书,孩子念的也是美国学校。我们一家人有不同的背景,好似一锅佛跳墙。我用不同背景的组合来形容佛跳墙,来叙述中国家庭的文化,这些文章的撰述也代表了很多移民到台湾的人的撰述。

我也介绍了很多省份的年糕。为了拍这些照片,我到山里找有烟囱的家去敲门,跟人家说我要出一套关于中国人生活的书,想看看你家的厨房。有一次我终于找到了一家,我先跟对方商量:拜托让我进去,我先帮你洗厨房。我花了一天时间来洗这个厨房,然后拍了这些照片介绍年糕。

过年还少不了的一件事是打麻将,我一并介绍了传统文化当中有关棋艺的部分。我们设计了一个优雅的下午,方城之战的景色。我也把给新手怎么打麻将的资料全部提供出来。接下来是从麻将到棋艺,还有象棋、围棋,后来这些东西传到日本的原理原则是什么。

我们还把中国的农民历介绍出来。《农民历》这是全世界最畅销的一本书,一般我们只会看“凶”和“吉”两个字,这里详细介绍了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我分四季介绍出来。比如这个,“你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到底是个星星还是神仙?

中国早年是以务农为主,农民历扮演着重要的“劝农”的角色,早年的气象预测系统也是靠农历传达给农民。这个牧童是芒神,他的年龄,他站在牛身的前面、中间还是后面,有没有穿袜子等讯息,都代表着当年雨水多寡的典故,这些都是早年资讯不发达的时候,聪明的老祖宗推广农业信息所依赖的传播体系。

这个二十四节气图是个非常大的体系,有非常大的功能,我们花了很大的工夫把三百六十五天画了出来,依照太阳历,对应标出二十四节气,把该如何正确地穿衣服画上去,什么时候要穿棉衣,什么时候要无袖,不能一年四季一件T恤。这张图最大的功能是把七十二候对应出来,我们还标注了“鱼上冰”、“螳螂生”这样的字眼,我们把这些全部画出来。中国人非常聪明,知道在天候当中,每五天花鸟鱼虫就有变化,老祖宗们仔细观察这些变化,做出了中国人的七十二候,融合在我们生活当中。老祖宗伟大的智慧显示我们是一个敬天礼地的民族,尊重天候的方式。这张节气图四十年前都特别管用,而最近不管用了,这几十年来因为人的贪婪,气候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必须尊重天候。现在你问孩子什么是“天候”?他们会说王菲是“天后”。

这里我想要传达敬天礼地的态度,写了一篇“是谁改变了二十四节气”,痛斥在这“贪婪”和“过度”的共犯结构之下,透出来的人定胜天的态度,提醒着我们下一代,尤其是我们中国人,中国人是下一代的领导,我们必须要扮演全世界公民所要扮演的角色。

还有一个是命相篇。我小时候最喜欢看这个,我们把从曾国藩的《冰鉴》到麻衣相术等书有关面相的东西告诉儿女们,识人的艺术,从头到脚怎么识人。

我们介绍了十二生肖,以另外的方式来做传承。

这个是中国人食物中的相克图,通常放在农民历的最后一页。这是老祖宗告诉我们吃这个会有毒,吃那个不对。秋天吃太多螃蟹,再吃柿子要拿鸡屎白来解毒。小时候我最怕看到这些东西,而这也充分反映着老祖宗的智慧。

到现在为止这些都是介绍岁时节庆的部分,下面我们进入到这套书最大的一篇——食。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中国人最擅长的。我分主食、文化食物和零食三个单元来介绍。

关于主食,春天,我们介绍中国人和米的关系。米教导我们中国人饱满谦虚的道理,这是台湾出产的各种好米。

中国人怎么吃米?有我们有拌炒的手法、炊蒸的手法、烩煮的手法,大江南北跟竹叶有关的做法、饭团的做法、酒酿的制成、点心的制成,还有伟大的圆团类、粉片类、南北风俗的糕粿类、粥浆类、零食类……试想一下,全世界哪一个民族能够让单一的食物有如此多种的变化?我们在这边不是介绍食谱,而是介绍原理原则以及做法。

夏天我们介绍面点,介绍中原的面食文化,我们要对抗的是马可波罗。我们告诉大家怎么分清面团的种类、和面的原理,冷水面团、烫面团、油酥面团、老面、死面等等,还有酵母的使用,怎么来做。我们介绍了酵母种的培养,正确的饮食观念,从秦朝开始,中国人就有的体系——吸风饮露,从空气之中培养酵母。这是现在很流行的酵母面包,都是我自己真正做出来,然后拍照画图,现在完全靠这个手法可以培养出自己的酵头,用这个酵头可以做各式各样的面点和面包。

做面点最重要的就是要“发”。我是江苏人,我以“南方女子的北方大梦”来介绍中式面团,看看我们的老祖宗怎样用面粉的特性和比例、熟成度来塑造各种不同的口感。比如说,寿桃的口感要用三份的高筋和两份的低筋。中国人懂得利用筋度来求口感。又以“东方女子的西方大梦”来介绍西式面团的成形方式,看看哪些东西可能对身体不好,这些不好的东西都用坏坏的脸孔来表达,比如说BakingPowder泡打粉、BakingSoda苏打粉、Shortening起酥油、发泡调色等等。我们在比对,中国人知道吃东西讲究用什么样的筋度和手法,而你在美国的超市最常买到的是什么?All-purpose,就是中筋面粉或者叫多功能面粉,他们完全不知道要把中国人了不起的面筋的种类拿来做研究。我们要提醒儿女们,你们吃到的这些香酥脆这类的东西,是要付出身体上的代价的。

接下来我们介绍各式各样的面和饼。比如牛肉面,台湾的牛肉面很有名,按照我们书上的做法,七个步骤就能够做好。这套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一目了然,你可以在一个双开页面学会一件事情。这张拉页就是一个传家牛肉面的博士论文,我参考了二十几种博士论文,只要照着做,这是一个可以传家的面点。下面介绍葱油饼,也是原理原则。

我用一个双开页面,希望儿女在一个视觉效果上能够认识这些东西,这个娃娃的形象是我们从四十几组中选择的一组,我们要让儿女知道娃娃要打坐,面团需要扽,这些娃娃打一打才会好吃,所以娃娃在哭。我们处心积虑地用这种手法让大家看到这些做法,不会觉得我们在说教,而是用鲜活的方式在介绍。

我们再介绍怎么吃面和饼。有原理原则的介绍,有各式各样的做法,表里有面粉的比例、和面的手法、水的温度、要不要发酵、有没有添加物等等。

这是非常有名的炸酱面。

这是馒头、花卷、饼类、各种用面粉做的零食的介绍。

最后我也介绍了台湾非常有名的四点钟出炉的菠萝面包,它们是我们这一代共同的回忆。

这篇文章叫做《吃老虎的人》,用感性的手法介绍了一个会做面的老张身上发生的故事。

秋天的素食,我用一篇《无与伦比的中国素食》来介绍我们中国的素食。多么幸福的我们啊!有那么多的材料可以选择。从根茎类,到面筋类,到腌制类,到叶菜类,到菌种木耳,到芽菜类,到豆类,都做了非常详细的典故来由的介绍。

这张照片里的老萝卜,是一个九十年的老萝卜,它的外面都结成了像钻石一样的结晶,中医上讲这是非常补的。这是中国人怎么吃萝卜。

我用了一篇文章记述我和阿姨上菜场的一天,告诉儿女们选择、保存新鲜菜的方式。这些事说出来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不说则是个秘密,是我们的厨房宝典。我们还介绍了葱姜蒜,中国人生活的三宝。

还有豆腐的由来,粉丝的做法。我们去采访豆腐工厂,研究什么样的豆腐才是好豆腐,有豆花的介绍。我们找不到好的豆腐工厂让我采访,我就自己学着做。

这是中国人吃的起司——豆腐乳,这是中国人最了不起的食物之一,还有臭豆腐,了不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这是中国人的菇菌。我们家树上有灵芝,传说中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仙丹。还有我自己种的香菇,这是一篮很贵的香菇。

我们在上海的公司当时正在做昆明理工学院的项目,我请同事每次去昆明就帮忙带一种菇回来,几年间我们成就了这张中国人的菇菌百科图。这里除了whitetruffle(白松露)没有之外,其他的菇菌都有,这表明世界上大部分的菇菌在中国如此辽阔的经纬度上基本都可以被找到。

我自己养鸡下蛋弄了八个月,分别跟土鸡和蛋鸡对话,强调饲养土鸡的重要性。我去香港也访问了镛记的老板,为什么他家的皮蛋的蛋心在正中间,我做的就是歪歪的。镛记的老板说做皮蛋需要腌,也是从古书上看来的,要五七三十五天,配合着潮汐腌下去,要看着月亮潮汐的时候腌,蛋心就能在中间,这是了不起的学问。我在我们家的二楼养了两只蛋鸡,在一楼养了两只土鸡,我们来做科学性的对照。蛋鸡每天在笼子里,喂它们吃饲料,下午四点就准时下蛋,楼下的两只土鸡吃我们吃剩的东西,每天跳来跳去,早上四点钟就把姚仁喜叫起来。下蛋的时间也不一定,一个礼拜两只土鸡可以下五六颗蛋,都是不定时的。我开始决定让蛋鸡吃土鸡的饲料,想让它们健康,鸡蛋要有机,可蛋鸡吃了普通饲料之后下蛋就不准了,也不爱吃,我儿子说给它喝气泡水,听说喝气泡水可以,就喂它们喝,是能下蛋了,但蛋一下来就破了。两只蛋鸡已经不肯吃普通的食物,就好像现在的孩子吃麦当劳那些香酥脆软油炸的东西吃惯了,不愿意吃真实的东西。怎么办?我没办法养它们。蛋鸡每天在笼子里,固定温度二十四度,冷了要盖被子,热了要掀开。而土鸡跟我们家的狗天天鸡犬不宁,鸡飞狗跳的,它们下的蛋,蛋黄浓度非常高,牙签插上去是立着的,黏度非常高。各位以后买蛋要买那种黄色的,台湾买到的土鸡蛋是黄色的壳,要确定买到的是土鸡蛋。工厂里的蛋鸡每天都要下蛋,有的还要一天下两次蛋,正常情况下一天下两次蛋是不可能的事情。这里也介绍了养鸡的过程。

我们还介绍了肉,鸡鸭鱼肉。

我们怎么吃鸡,麻油鸡、香酥鸡的由来,鸡身上每个部位做法经典的介绍和典故的由来。

还有鸭的介绍,南板鸭、北烤鸭。

介绍肉类,比如猪,从猪的视神经到猪尾巴,猪的视神经又叫龙筋。介绍每道菜的做法,这里有一些菜已经失传了。有些肉要买这么大一块都买不到,我们为了拍照片要费很大的力气拜托肉商,选哪一块切哪一块。现在你去超市买不到合适的材料也就没法做这些菜了。

这里是介绍牛羊肉怎么吃。“美丽”的“美”是由“羊”和“大”组成,“羊”“大”为“美”。中国人最早对美的定义来自于味觉,来自于羊肉,中国古代宫廷里吃的都是羊肉。

这是鱼。图片右上方是一幅油画,这是我们家餐厅里挂的油画,我找到一个很漂亮的陶器来拍照。

还用比较漂亮的方式介绍了台湾近海的几十种鱼类。

这张是介绍鱼丸的做法,买的鱼丸,口感越脆里面放的什么东西越多?硼砂越多。请大家学会自己做鱼丸,书里介绍了放冰块的手法,自己打鱼丸的方法。

我用这种方式把整个主食的体系概括之后,接下来我们谈谈文化食物。什么叫文化食物?只有中国人有的或从中国人开始的食物,我把它们称之为文化食物。

首先还是春天,我们谈茶,台湾阿里山的茶是全世界有名的茶。我自己研究了一下中国的茶,中国人有《茶经》等等著作,而茶的道理太博大了,不是我小小女子能胜任的,怎么办?我就介绍茶具,茶具在中国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介绍台湾的茶席。

从宋徽宗《文会图》中的茶席上可以看到现在日本人用的茶器。这套书里凡涉及这种东西,我一定要讲这些是我们国家什么时候开始用,什么时候传到哪些国家,一定要认祖归宗地讲出来。我必须要和韩国人说,屈原、孔子是龙的传人,不要乱讲话。

夏天我们要介绍的文化食物是中式早餐。有豆浆、烧饼油条,面粉包面粉能够做出这么伟大的东西,还有清粥小菜、港式饮茶。中国人伟大的文化食物是早餐。

我们还介绍了竹子,竹子的高风亮节,南北竹子的常识,各式各样笋干的由来和吃法,挖竹笋的乐趣等等。

每个中国女人在自己家里一定会有一个竹子做的器皿,这里也介绍了竹编器皿。

秋天介绍的是中国人最昂贵的饮食——大闸蟹。这里我写了一篇文章“黄金好个秋”,介绍吃蟹的故事,怎么蒸,怎么吃,怎么搭配蘸料。

用作蘸酱的姜不能剁,要轻轻地切,姜汁的味道才能出来。下面小图介绍了哪里是肺,怎样拿出来。懂得吃蟹的人最后要回敬主人一只蝴蝶。小时候去朋友家做客,大家吃螃蟹的时候乱七八糟,但吃完之后,这些太太们会把吃螃蟹的两个大钳子左右一放做成一只蝴蝶,从皮包里拿出红包来感谢主人,然后桌子撤下,她们去后面画口红,再回来继续吃下面的饭。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吃蟹的方式。

我也去了太湖访问蟹养殖场,看蟹是如何养殖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东西是蟹粉,这是一碗南方女人未来半年用的加味料,在味蕾上会产生独特的变化,这里介绍了蟹粉的做法。

在秋天的文化食物中,我们还介绍了中国人了不起的腌制和风干的文化,从火腿到香肠,从酱菜到泡菜。

奚淞老师画了一个泡菜坛子。泡菜最重要的是这个坛子,现在也很难找了。怎么挑选坛子呢?要先划一根火柴放进去,盖上,冒烟了表示坛子会说话。坛子中间一个缩口,有调节水位的功能。现在比较难找这些东西了。

冬天,我们介绍了酒。从酒器到白酒、黄酒、药酒。中国人医学的“医”繁体怎么写?“醫”——下面有个“酉”字,所以说药酒在中国人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对酒瓻做了一些介绍,是大家常常看到的种类。黑金龙是台湾很有名的高粱酒,我们在这里也教大家如何辨认它的真假。

刚才小丫也讲到了火锅,火锅也是一种文化食物。有各式各样锅底的介绍,如酸菜的、麻辣的、咖喱的、清淡的等等,食材的搭配,哪些东西要先做处理。

还有各式蘸酱的做法。

介绍完文化食物之后,轮到第三种食物体系——零食。

春天台湾有很棒的梅子、桃子,可以做成各种蜜饯,利用不同的熟度产生不同的口感。

这幅蜜饯百科图里,从第一天开始,到做完的时候,已经有两种蜜饯品种消失了。

夏天我们介绍的零食叫冰品。这是我们早年间夏天的饮品,从枝仔冰到叭咘冰激凌、弹珠汽水、青草茶等等。

现在我们用绝美的手法来介绍刨冰,怎么吃刨冰,原始的冰棒怎么弄碎。

还有个很有名的牛奶刨冰,这个碗是糖水做的,吃完刨冰可以把碗也吃掉。真是个很可爱的做法。

秋天,我把我们那个年代的零食做了一番回忆,配合小时候的童玩,全部找到一次性介绍出来,有些东西也是在消失当中。

冬天,我介绍过年的时候茶几上摆的糖果盅,从糖果盅里可以看到大家不同省份的文化。

我们进入下一个单元——匠心手艺。这是着眼于生活四周任何跟生活有关的手艺,以现代的手法介绍传统艺术的特质,很多的设计都着眼于节令和民族故事中的传说和吉祥话等方面。

当初有勇气出版这套书的一个原因是这部分内容已经大致完成。我是热爱设计的,我先生形容我,如果透视我的头脑,会发现我随时随刻都在设计一些东西。感谢他对我无限度的支持,把原本只是女红的这些小东西跳脱到精彩的工艺境界。这些积累了二十多年的礼物、珠宝、展示设计、平面设计的资源,成为了唾手可得的资料,本身已经是一部很棒的DIY的书,所以这一部分做起来非常容易。

在春天的单元,我把中国女人的服饰,从旗袍一直往前推,推到我们典籍当中第一套衣服——深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用一块布裹起来的。

后来我捐款给一所服装设计学校,请他们把这二十三套衣服做出来。后来真的把这些版型都做出来了,还是以林志玲的身材打的版。我始终认为这是属于全中国女人的财产,你可以自由使用,可以设计出你心目中的中国服饰。

看这些打样,像是我们中国各个朝代女人在对话。

这是我们用外国人的料子,雪纺和印度的料子,把衣服真正做出来的样子,看着有全世界的女人穿着中国女人的衣服在对话的感觉。

我自己业余是做珠宝设计的,这本书看起来要很养眼,不要忘了,我的目的之一是噎死外国人,我们要做得非常漂亮。所以我把我设计的珠宝当中比较有味道,不同色系的都陈列出来。

每个季节有花艺的介绍,我们介绍了各种各样的花,很多是情趣上的介绍。

夏天台湾有什么?台风。台风把树枝全部吹下来,短短小小的,可以做成这样的装饰,这是夏天的一种插花的艺术。

这是冬天的插花。

正宗的中式插花艺术。这里认祖归宗地谈到宋朝中国人的花艺怎么传到日本,变成什么支派。

接下来谈到中国人的送礼,谈中国人礼尚往来的概念,送礼的境界和送礼艺术。

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花布,这是中国人的红花布,我最喜欢把它们拿来做成礼物。

我把我之前拿这些花布做的礼物都介绍了出来,有种DIY的精神。

夏天我们介绍了蓝染布,同样介绍了一些礼物打版的版型。

接下来送礼的介绍着眼于大众和大庆典。

这是一位朋友结婚前,三十个太太想每人出一道传家的菜,让我做一套传家的食谱送给她。每一位朋友出一道菜和一段祝福的话,旁边配上非常吉祥的图案,集结成了一本《珍谊小厨,大作文章》。

这是为一位朋友的孩子结婚做的礼物。

这是一位朋友生小孩,我请姚仁喜帮忙设计的多宝格。十四个朋友每人送一件小东西,放在小格子里刚刚好。这个多宝格还放在朋友家的客厅里。礼物送对了,人家每天都看到,还想到送礼的朋友,这样的话花多少心思都是值得的。

接下来介绍各种节令自己可以动手做的礼物,各式各样的礼品都可以做。秋天还有很多送礼的手法,比如DIY的肥皂啊、蜡烛啊、包装设计啊,你可以用诗词、不同的盛器来介绍。

冬天的礼物就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吉祥话,比如“步步高升”之类的,还有其他很多实用的概念。我自己把十二生肖重新做了一些介绍。

这是一个把传统图案移植到礼品包包的设计,里面是Yamamoto(山本耀司)的黑色小提袋,我把中国女人缝绣编织几种不同的手法用上,做了四款外套穿上去,让大家知道我们中国母亲的艺术。

这些是缝绣材料,中国女红,都是古老母亲的艺术。

夏天我们介绍中国女人的妆容和发饰。

一个脸盆已经了不起了,这是两个脸盆,应该是一位贵族女性,千金大小姐的古董。

还介绍不同年代眉毛的画法、嘴唇的画法,以及各种各样的头饰。以前都是在黄梅调里看到,现在都快失传了。

这是慈禧太后的保养方法:玉容散。传说慈禧太后死的时候头发不掉、牙齿不落,这是非常有名的事情。我完全按照她的千金药方的配方一点一点装出来的,要怎么展示出来呢?很难。先把药装在小塑料袋里,在一个阴天的下午往玻璃上一放,开始拍照,才呈现出这样的气氛。这完全是现代的BodyShop(美体小铺),用的全部都是天然自然的手法。

我自己醉心于中国女人的饰品,找了很多资料,成就了这张《红楼梦》叙述当中的中国女性饰品图,设计了六十个古典的造型。像刚才看到的衣服,我们可以做出来,但这些古董饰品要做出来很难。那个很有钱的郭台铭跟我说,任祥,你去做,我来出钱。我说,即使有钱我也做不出来,那些工法匠艺已经失传了。

这是我母亲用过的点翠,她是青衣祭酒,叫顾正秋。这些点翠都是用蓝鸟的羽毛做的,现在也已经没有了。

这是介绍中国舞台上的戏剧服装、脸谱、道具等等,我们必须让孩子知道谁是曹操,谁是孙悟空,他们的特质是什么。

在冬天的“匠心手艺”篇,我们着眼于中国人的线条艺术。仔细看看中国人的这些线条,每个中国人都可以说是一个画家,只有中国人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我们是用“画”的。

这是我们整理的中国人书法作品历史长轴,从甲骨文到于右任的草书,毛泽东的作品也都在上面,集结成了珍贵的一张图。这是一张视觉长轴,非常难做,我们利用了时间轴,从古至今,儿女们应该知道什么是《兰亭序》,应该知道是怎样的工法。这个看起来简单,但是我们从拿到稿子,拿版权,再做出来,中间的过程花了很大的力气,是我最没有办法掌握也是花力气最多的单元。

再来介绍中国人印章的艺术,每一个印章都是一个版画的延伸。除了美、协调、工艺和创造力之外,更有字词之间美好表达寓意的期勉,这是在别的文化当中看不到的艺术。

我把中国人从红山文化出现的第一只龙到清朝雍正龙袍上的龙全部整理出来,重新绘制了一页“龙的传人”的优美图绘。

还把台湾林家花园的建筑剖面图拿来介绍中国人的雕栏玉砌、民族图腾。我选了一些我们平时生活经验中常常用到的图腾,重新绘制出来。之前看到可能会觉得很难看,但是你若是仔细看,琢磨什么叫回旋,角落是怎么布置的,实在是非常优美,再三欣赏会赞叹不已。

接下来进入到这套书的第五单元,也就是我为什么要写这套书的单元——齐家心语。

中国人说齐家治国然后平天下,一个人要先把家整理好,才能去做其他的事情。我对“齐家心语”的定义是说要跟家里的每一个人分享一样的思维、想法和哲学的态度。我着眼于中国人的人情义理,观察到我们下一代并不重视哲学的态度,花了巨大的篇幅整理了我们多元而又丰富的文化底蕴,每种都以双开的页面作为表达的手法,希望儿女们在一个双开页面就能快速地浏览我们傲人的文化资产。中国人家庭的“情”字有巨大的感情能量,如何跟儿女们探讨这个“情”字,我就春天跟儿子对话,夏天跟女儿对话,秋天跟父母亲对话,冬天跟先生对话,把感情表达出来。我也很害怕孩子们觉得我们在说教,所以叙述的方式要创新。

春天从我们家院子里的狗说起,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家里有一只狗叫贾宝玉,很可爱。我先跟孩子们谈贾宝玉和家里其他流浪狗之间的故事,进而谈到贾宝玉这个人,再介绍贾宝玉来自《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小说之一,说的是金陵四大家族的盛衰,颓废和没落,整本书融入了佛学、道学、儒学等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与哲学思想,更以生动的诗词、精致考究的餐饮、药学养生、建筑与服饰形貌的描述等等,来细致地呈现出清朝极盛时期南京贵族的生活文化品味和格局。作者曹雪芹在书中除开风花雪月的剧情,官场上的文化、金融体系的盛衰都一一应验在两百年后的官场现形记和金融风暴上。我们现在打开七点档的电视新闻,都能够对应到书中的情节、人物的对白和作者描述的不同嘴脸。这部巨著里有很多可供借鉴的做人处事的道理。书里有四百多个角色,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对与错,是与非,但是有无尽人性的承传。我也跟儿女们讲,这是一种永恒、自然而不变的人性。大家都以为,我们谈中国,是孔子孟子,不能犯错,不能怎么样,实际上不是这样,中国人真实的人生在《红楼梦》里可以找到。书中的爱恨怨憎、哀伤和忏悔,企图和贪婪都涵盖于我们现在生活的情节当中。十二金钗更是集女人之大全,全世界的女人都是作者笔下从造型到个性分解的组合。我跟儿子们说,要研究女人就应该要认识红楼梦里的女人。这篇文章是我跟儿子在说教。

夏天我开始跟女儿说教,从家里的鸟开始说。家里的鸟是台湾蓝鹊,生了宝宝,小鸟翅膀长硬了,要飞了。中国母亲经常跟女儿说,你翅膀硬了是不是?我也这样被讲过。

我利用这篇文章企图像我母亲一样,塞入我女儿羽翼当中的尽是中国古老女人的观念。我把中国人的认命和西方人的自我进行了对比,我建议女人可以争取平等待遇,但是不要把男人比下去,最后辛苦的反而会是自己。我们分析了美国近年来很多家庭的财务报表,夫妻花费在分工不明确、相互比拟上耗损的精力过多,本来应该花在孩子教养的部分,心力都花在了诉讼费上,长久而言这是一个国家国力的损耗。中国人从造字开始就注重家庭,“安”字是一间屋里有一个女人,很了不起,中国人造字的时候就知道要把家弄好,屋子里要有一个女人。我以为,相夫教子这种对古老女人的希冀在今天仍然要跟儿女们继续探讨。

秋天,我是跟我的父母亲对话。我把家里长辈的故事一五一十地说出来给孩子们听,我也鼓励在座的各位都应该把自己父母亲和自己的经历说给孩子们听,让他们体会自己祖先曾经处过的处境,让他们知道整个中国人的命运,时代的洪流是怎么冲刷过他们祖宗的生命。现在的孩子吃的是人权,喝的是自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们完全无法了解我们讲的中国人曾经共同的命运。

最后我写了一篇《结痂的伤痕》,想跟孩子们期勉,中国人是曾经有过伤痕,勇敢地面对它,脓疮挤出来之后,伤口虽然还在,但终将不再疼痛,这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历史。

冬天,我是和我的先生对话。我写了一篇文章《恩爱夫妻》,跟孩子们谈的是中国人很了不起,中国人在维持婚姻之道方面跟西方不同,多了一个“恩”字。西方人爱来爱去,少了一个“恩”字,他们不明白我们中国人“恩惠”的“恩”、“报恩”的“恩”的定义是什么。“恩”就是要对对方好,怎么样对对方好?爱的时候要先检讨自己的“恩”字。我也相信,这样简单的理论可以解释百分之五十不幸福婚姻的缘由。“恩”是需要练习和培养的。

这里我也写出了为人父母的经验,跟孩子们讲,婚姻的花圃要不断地施肥、灌溉、呵护、叮咛和祝福。

我花了很大精力整理出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希望孩子们能快速地看到这些东西。

我们看看中国人的出版,从传说中的第一本天书——《易经》开始,一直到陈映真的小说,这是台湾从幼稚园到高三整个教育中提到的东西,然后再把百科全书、医学的、科学的、药学的加进去。在做简体版的时候,张主编跟我说台湾有很多书跟大陆的不一样,他们也进行了一些调整。

我们做的另外一个年轴是中国人的戏剧,也花了很多时间。我把中国人戏剧的发生点用时间轴表示出来,有京剧、越剧、布袋戏、歌仔戏等各式各样的地方戏,名称加粗显示的表示在不同剧种里重复出现的戏。外国人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看看我们有多少。一页里有五百多出戏,其中一百四十多出在不同剧种中都有。

这里还有我们当年对偶像的定义,她身上要有忠孝节义才德容情,而不是现在的漂亮女生可以比拟的。

接下来整理了中国人的诗词,也是按照时间轴,从第一首“青青河边草”,到席慕蓉的现代诗,从唐诗宋词一直到了新诗。这些是我个人的偏好,我总觉得能够欣赏这些是个了不得的滋润。

我选出来的都是能唱的,比如“红酥手……”、“轻轻的我走了……”、“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大都是能够琅琅上口的诗词。这些是能够孕育我们的非常重要的资源。

下面我们介绍中国人的格言。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在各种状况下自己的修为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是我们的古人曾经经历过来的,各式各样的经验,这套书里收集的是从七八千条东西里选出来的。

比如这是弘一法师的接物类,让儿女们能够认知:“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如果平常带着这句话来工作,可以减少自己很多无谓的火气。

还有一个重要的图轴——中国人的民族人物。我以维基百科十六位的分类方式为蓝本,这是中国人应该要认识的人物。

《传家·夏》里我把中国人的成语和谚语进行了分类,按写人、写事、写物、事理、常用题词的类别做了整理,成就出了这两本成语谚语卡。

中国人光写人的词,就有这么一大本,而且我已经剔除了很多艰深不好读的。怎么分类呢?写一个人是身体开始,从头发开始,你可以看到,蓬头垢面、怒发冲冠……这一类的。在座的都是阅读前辈、写作前辈,这些东西在写作上提供了无限的资源。这两套成语卡在网上可以查到解释,甚至还有英文解释。

“齐家心语”是这套书的骨架,中国人的思维哲学、生活态度、交朋友、做人等等都可以在这古老的建议里找到承传的经验。

谈到中国人的信仰,不管是基督教、天主教还是佛教,中国人总会用“福慧双修”来期勉个人修为,相信善有善报,做好人做好事。自古我们就相信,好的因缘要靠自己的累积,好的因缘会碰到好的人、好的配偶、好的老师,甚至好的神来帮助,所有积善的概念都非常重要,希望孩子们能够身体力行。

《君子之交与处事原则》这篇我曾命令小孩背下来,家里把孩子教得再好,他出来交了个朋友你也无法控制,这里有太多的陷阱,处事上需要注意的地方。这篇文章是整本书里最八股、最没有剧情的文章,可它是一个母亲的殷殷叮咛。

冬天,我把我们的书信礼节整理出来,口语的礼节也整理出来,成就了一篇现代版的尺牍格式。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怎么讲话,离开的时候跟长辈说,我走了,拜。不会说“对不起,我先告退了”。这种礼貌用语,现在有的孩子不会说。现在的孩子说这个东西“不错吃”,你听了真的没有办法,没有一句文法是对的。希望看了这个尺牍格式,孩子们能知道怎样正确地回答问题。

我也整理了一张家族表,现在的孩子不会写信,这里还教孩子怎么写信。

中间是我和我先生,我的小孩娶了洋妞,我希望他们将来不只会跟我说Hello,要会知道怎么给我写信。应该怎么正确地写信,怎样写托收,怎样写末启词、提称语、启事敬辞,怎样托交,请托的东西封不封口,这些都需要承传。这张家族表里,你和这些人写信就去下面查,不会犯错。

中国人的生命礼节,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我们用高难度的手法把它呈现出来。一个人从出生到抓周、入学、情有所终的各种时刻,还有文定的礼节、嫁娶的礼节,我们先请人画出来,再割出来,用绝美的方式呈现出来,都是人生重要阶段的礼节。最后到了功名成就,子孙满堂,面对死亡。

我们把礼节以一种最简单但是非常严肃、视觉效果绝佳的方式来做了介绍。有一篇文章是关于中国人礼仪的,也是需要推广的。这里介绍中国人应该有的公德心礼节。你是如何影响到别人,不应该有的惹人厌的样子,应该回避的东西,用餐的礼节,观众的礼节,什么是不雅的态度,吃饭的样子等等,我们都做了介绍,还要告诉大家需要排队,都是用很幽默的手法来介绍。

现在进行到整套书的最后一个单元——生活札记。我很怕儿女们说,妈妈你跟我讲的都是过去式,和我们无关。我们这就把时空拉到现在,介绍现在的生活。我们介绍的是礼敬天地、崇尚自然的态度,我们把生活的细项、饮食都做了仔细的介绍。

我利用四季自己种菜的经验,跟孩子们谈什么叫当令,什么叫有机。我自己种菜,种了几年,越种越有兴趣,我们知道怎样跟虫虫对话。我自己为了要出这套书才开始种菜,但一种就无法停下来,也逐渐了解,唯有经过自己从苗开始到成熟的过程才能体会生命中需要学习的课程,人生的学问并不一定在深奥的书本里,回归到自然真的是人类需要遵从的。

我是用红酒木箱来种菜,只有夏天的根茎叶类菜种在院子里。

秋天要让土地休息,所以可以种芽菜,各种种芽菜的方法方式,如什么东西需要用丝袜包起来沥干,这些详尽的介绍都列在种植表里。

冬天主要种植十字花科类的菜苗。我自己因为书已经写完,可以不必种菜了,我却再也不敢不种菜了。大家平常吃下去的东西,自己根本不知道吃了什么。我一直到处去宣扬种菜的概念和种植的好处,世界上有更多的人学会自己种菜,就会产生更多的好人,人们的心会变得更加柔软,人也会更加谦卑。

在厨房篇中,我介绍厨房,春夏秋冬四季厨房里不同的摆饰,里面的设备等。

春天我介绍了我们的民族味觉,我把中国人的味觉分成了二十类。

秋天介绍中国人的酱料,这边有七八十种酱料。你平常吃的老虎酱,不知道里面有多少塑化剂(即增塑剂),你不知道它是怎么制成的。我这里都有做法,比例是什么等等,都不难,家里很多剩的东西,弄一弄就可以制成酱料。

我们还介绍老陈醋和酱油,介绍它们是怎么做成的。你每天用,但不知道它的原理是什么。我们用绘画的方式把它们都介绍出来。

冬天的厨房。中间是中国人漂亮的锅碗瓢盆,有些糕点是怎样做的,书里完全是用漂亮的照片来介绍。

春天我们还介绍中国人怎么养身,传统的养身之道,我们介绍传统的疗法:拔罐、针灸和刮痧。

夏天我们介绍中国的草药,中国人讲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人最喜欢什么?各种补啊,给男人的补,给女人的补,给老人的补,给小孩的补,十全大补汤,这里将中国各式各样的补品做了介绍,至少是我们在台湾最喜欢做的补品。

秋天我们介绍中药,跟草药是不一样的,根据药理、药性分类,什么是止咳,什么是去肿、化瘀。

我们也介绍中国人的成药,比如万金油、川贝枇杷膏、云南白药,这些拿去检验都会不合格。台湾当局说云南白药是违禁品,他们不了解其中的成分,不知道我们用了多少年。冬天我们还介绍了中国人的药浴,这是去痔疮的,这是消肿的,那是驱邪的。

还有中国人的经脉脉络五行对照表,时间养身法。中国人各式各样的运动,不同的呼吸方式,有两式的太极导引,四十二式的太极拳,我们的网站上还有动画。我们自己做这些的时候觉得,八段锦的口诀这种东西,中国人都会琅琅上口,不必到健身房跑步,这些都是了不起的运动。

我们在每个季节都安排了一种宴。

台湾春天有蝴蝶,我们安排了一个蝴蝶宴,最后的一道菜是蝴蝶,大家一起放飞,其间讲到一本书《潜水钟与蝴蝶》。

夏天安排的是冰宴。

秋天是蟹宴,还介绍怎么做这样一个装海粉的袋子。

冬天是火锅宴。

生活札记的最后一部分叫家计。这套书要宣扬家庭的价值,跟孩子们说要好好扮演一个中国人,好好经营自己的未来,家庭无疑是自己的一个堡垒,如何经营自己的家庭。家计篇选了好几个议题来谈谈这些问题。

春天是做计划的时候,看看怎么样理财,理财的概念是什么,介绍HouseholdFinancialPlanning,怎么样记账。我们列了几张很漂亮的记账表,很幽默地画上了我和我先生每个月的花费费用,钱花到哪里,这是理财的第一大重点。有了记账的习惯就可以有缩衣节食的弹性,而不会盲目地去过好日子。

中国人的字典当中原本是没有“失业”这两个字的,我们有的是孟子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国人对“失业”这两个字并不会很在乎。你会发现,很多人失业了还在挑工作。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金钱的态度,我们应该怎么样期勉我们的儿女面对这些困境?我们要谈“金钱”。有一句话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的存在”,要记住我们中国人是勤奋的民族,我们相信路是由人走出来的,我们要记住古训。我不希望我的儿女在美国待久了,只知道拿社会福利金过日子,这是中国家庭和别的国家不一样的地方。就算你失业了,中国家庭里相互支援的态度是人性的,仍然做其后盾。我觉得在中国,失业的问题不会像其他国家一样演变成巨大的国家问题。回望过去,发现老祖宗中庸的智慧和理财的态度是民族本性中非常珍贵的一部分,我们是先有钱再花钱,而不是去借钱来花。现代经济学和我们早年的传统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夏天我们介绍的是跟家人的沟通和鼓励,这非常重要。我画出了各种情绪的时间表、温度计,跟孩子们分享,怎么样来沟通。沟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怎么和儿女做有效、有气氛的沟通。

秋天我们介绍了各式各样的清单,打包清单、度量衡、采购清单等等,这个InformationSystem是秋天里的家计篇。

冬天我们介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座的有孩子的家长,是不是会学校高兴你就高兴?学校的教育代表了太多东西。我把台湾从幼稚园到高中毕业所有的学科对应美国的各个学科进行比较,我希望所有的父母能够把镜头拉得长远一点,在孩子们十几年的教育中你要塞进去的不过就是这些东西,不能因为有了学校教育而忽略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何等重要,在这种升学制度之下所压榨的环境会变成什么样,我只好在最后画了一堆“烤鸭”来结束,形容孩子们一直都在“考呀、考呀”。

这套书的最后是我先生写的我写这套书整个的过程。

我的三个孩子写给我的一封信,写了他们收到《传家》这套书的心得。

我想这套书全然代表了我眼中中国人所拥有的最大资产的沟通模式。我的儿女们代表了华人这一代的年轻人,在西方教育的冲击下,一味追随西方流行文化,而嫌弃自己的文化,在不可抗拒的媒体的渲染下,丧失了对价值系统正确判断的能力。而我好比这一代年轻孩子的父母,用不同的手法重塑中国老祖宗的智慧呈现给他们,我急切地想和他们沟通的就是不要忘本,要知道好东西就在自己家,自古以来这些无形资产和经验的传承造就了中国人资产负债表中的goodwill(价值)的栏位。我希望儿女们能够珍惜,昂首向前,活出下一代中国人自己应有的承传。

我用了极快的速度向大家报告了这套书,杂乱无章又冗长无序,感谢大家耐心听我讲完,也感谢大家给我意见。谢谢。

阅读通往自由

购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zhia.com/lzgx/69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