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妇科中医专家裘笑梅前辈认为子痫重在预防,同时拟定了治疗子晕、子痫这类疾病的经验方牡蛎龙齿汤,并提出在真正发生子痫时需要中西医配合抢救,两者不可偏废。
让我们一起看看中医在产科方面的建树吧!
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证,甚或眩晕欲厥,称子晕。若此病发生在妊娠后期,伴有视物模糊、恶心欲呕、头痛等,多为子痫先兆。
妊娠晚期或临产前及新产后,突然发生眩晕倒仆,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全身强直,须臾醒,醒复发,甚至昏迷不醒者,称为子痫,亦称“妊娠痫证”。
若发生在妊娠晚期或临产前,称产前子痫;若发生在新产后,称产后子痫。
临床以产前子痫多见。先兆子痫和子痫均属于晚期妊娠中毒症,都可能给孕妇本身和胎儿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造成生命威胁,也是造成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临诊中对于妊娠痫证必须予以足够的警惕。
1有关本病的症状和病因病理,历代中医文献颇多论述。
如《医宗金鉴》说:“孕妇忽然颠仆抽搐,不省人事,须臾自醒,少顷复如好人,谓之子痫。”
《胎产心法》载“子痫......其症或口噤项强,手足挛缩,言语謇涩,痰涎壅盛,不省人事,或突然眩晕卒倒,口不能言”,此乃对本病发病过程中临床证候较为详细的描述。
《诸病源候论·妊娠痉候》提出“......妊娠而发者,闷不识人。须臾醒,醒复发,亦是风伤太阳之经作痉也。”
《万氏妇人科》指出“子痫乃气虚夹痰夹火证也”,《女科要旨》认为“子痫系肝风内动,火热趁风而迅发”。
可见古人对本病早有一定的认识。
2个人认为“子晕”、“子痫”只是整个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轻则“子晕”,重则“子痫”。
但在临床上即使较轻的“子晕”,有时亦可发展为危重的“子痫”,因此必须重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及早预防,切不可等闲视之,这点十分重要。
先兆子痫和子痫的病因病理,个人体会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阴血亏虚,肝风内动。
因为肝为风脏,内寄相火,必赖肾水之滋养、营血之濡润,风火始宁谧不动。若平素血虚,怀孕之后,血养胎元,阴血更形不足,肝木失濡,内风暴动,故出现眩晕、抽搐等症。
其二是脾运失职,水湿积滞。
孕妇若脾胃素虚,妊娠之后,中阳不展,脾运益弱,以致湿滞水泛,而成腹满、浮肿等症。
上述两种致病原因,往往是密切相关的,而阴血亏虚、内风升动,更是形成本病的主要因素。
因此,无论子痫或先兆子痫,治疗上均应着重滋阴养血,平肝熄风,佐以健运为原则。
3对于先兆子痫患者虽然病情尚未发展到抽搐、昏迷的严重程度,但此类患者除浮肿外,大多并见头痛、眩晕等症,且舌质多呈红绛,是属阴血暗耗、内风萌动之象,若不及时治疗则可发展为子痫。
此时在治疗上不能单纯治肿,必须顾及滋养阴血以熄内风。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个人拟立了验方牡蛎龙齿汤治疗此类疾病,无论消肿、降压、控制蛋白尿、预防子痫的发生等方面效果均较显著。
牡蛎龙齿汤药用:制女贞9~12g,白芍9~12g,杜仲15~30g,桑寄生9~15g,牡蛎15~30g,龙齿12~18g,石决明15~30g,夏枯草9~15g,茯苓9~12g,泽泻9~12g
水肿甚者,加车前草、赤小豆、猪苓;夹痰者,加竹沥、半夏、制胆南星、石菖蒲、旋覆花(布包)。
方中女贞子、白芍滋阴养血;杜仲、桑寄生补肾养肝,且能安胎;配合茯苓、泽泻健脾利水,牡蛎、龙齿镇肝潜阳,更有安神之效;夏枯草、石决明平肝熄风。
诸药合用使营阴恢复而肝有所养,脾运得展而水湿自去,则浮肿、眩晕、痉厥诸症,可获痊愈。
当然,由于病人体质不一,兼症又有不同,病情变化也不一致,故使用本方时尚需随症加减,灵活化裁,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4一
年10月19日诊治患者陶某,20岁,第一胎,孕38周,因剧烈头痛、头晕而来院急诊。
入院时胎位、胎心检查正常,血压/mmHg,浮肿(+++),尿蛋白痕迹,入院后抽搐一次,脉弦而滑,舌红绛。
辨证系阴虚风动,脾虚水泛之象,方用牡蛎龙齿汤加减。
服6剂后浮肿消退,血压降至/90mmHg,于10月28日顺利分娩。
二
年11月26日治疗患者董某,26岁,因突发抽搐而入院,患者足月妊娠,神志昏迷,面色发绀,鼾声,口腔有血性液,全身浮肿,血压/mmHg,前后抽搐4次。
经用吗啡、25%硫酸镁、高渗葡萄糖等治疗,仍抽搐不止,乃加用中药。脉弦滑,舌红绛,辨证属阴虚阳亢,热极生风,夹痰上扰。
方用牡蛎龙齿汤加黄芩、马料豆、竹沥、半夏、胆南星、菖蒲等煎汁灌服,抽搐停止。
当晚10时顺产,次晨神志清醒,血压降至/mmHg,于11月30日好转带药出院。
三
治疗19岁患者邱某,第一胎,预产期年10月12日,于年10月16日临产入院。
产科检查正常,血压/mmHg,两下肢轻度浮肿,尿蛋白痕迹。于当日中午12时20分顺产,顷刻四肢痉挛、抽搐、双目直视、口唇发紫、牙关紧闭,持续约1分钟,前后抽搐4次。
曾用25%硫酸镁、鲁米那、度冷丁、针灸等治疗,效果不显。脉弦细,重按无力,舌淡白,辨证系产后血虚,内风夹痰。
治用牡蛎龙齿汤加琥珀、钩藤、当归、川芎、菖蒲、竹沥、半夏、制胆南星,煎汁徐徐灌服。
约5~6小时抽搐停止,次日血压降至/90mmHg,以后病情稳定,于10月24日出院。
由此可见运用中药治疗先兆子痫、预防子痫的发生确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发掘和提高。
对于子痫应防重于治,因其病程进展有明显的阶段性,所以中医治疗重点在于先兆子痫;如若子痫一旦发生,则属危、急、重症,要充分注意昏迷与抽搐的发作程度与频率,此时应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
注:本文选摘自《中医临床家裘笑梅》,吴燕平、张婷整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年10月。本白癜风医院复方木尼孜其颗粒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