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有些多,约么5分钟读完。
文松
为主人公的小名、乳名,在外都是以身份证上的名字打交道,每个真正的侗族人,最少都有2个以上的名字。
侗族人崇尚大自然,特别是大山、大树等等,所以有些小时候身体不是很强壮的小孩,家长希望他(她)能够强壮健康起来,就向大自然邀请树神,并以大树为其起名;有的也有邀请山神,就以石头为其另外起名;崇尚英雄某人的,选一个月的农历15就到被崇拜者“登门拜理”,并认作干爹、干妈。因小时候自己幸运身体健康,所以家人只给我取两个名字。
文松出生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穿着解放鞋和侗族传统服装长大,当时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孩童时期根本不知道外面还有世界,以为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是全世界。
打水仗、玩泥巴、抓田鼠、掏鸟窝、捅马峰,外面农村能有的节目,我们都经历过,外面农村没有的孩童回忆,我们现在也保存——老人为了锻炼我们的胆量,三五个人,放在牛棚过夜,除了给我们留有大米之外,自己想办法找其他吃的,夜里为了照明,只能在山上找已腐烂只剩树心的松树来代替照明,当时家里也只是煤油灯或松树心照明。
类似事情,我们不懂事的小孩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在家总是被大人说教,还不如在上山过夜倒显逍遥自在。
7-8岁,最得意的是事情莫过于谁家的大公鸡又被我的给打的头破血流了,那时候,上学都是带着大公鸡去上课的——大公鸡用棉布捆好它的一条腿,再用棉线延展捆绑在教室外的窗子防盗网上固定好以防逃跑,一边上课一边盯着公鸡这边看,课间就是像小伙伴炫耀的资本。
稍微长大了几岁,学着大人下河抓鱼了,因条件限制,当时最得意的捕鱼工具就是一副5米的渔网。家乡的小河最宽的地方也就10米左右,枯水期,水流的河道有些地方也就3-4米宽,河水只到自己的小膝盖,偶尔也会有比较深的水潭,也有1-2米深,不过这些水潭是大人抓鲶鱼的理想之地,小孩只能望洋兴叹。只有拿自己的小渔网,围抓那些在水流有点急的白条鱼,三五成群,一边玩水,一边获鱼,其乐融融。费一些时间,抓到够自己和小伙伴们的餐量,便收网回家,合伙聚餐——自己动手下厨,犒劳自己和小伙伴们。
秋收的季节,山上便是和小伙伴获得野味的场地——装机关抓山鼠、小鸟,爬树蹿山林找野果。每季节山上都有季节性的野果,口袋里没钞票,只能从山上获得——野葡萄,野樱桃、野草莓、羊奶果、野核桃、人头果、八月瓜、三月果、茶树果······还有很多都叫不出的名字。
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伴随着自己到了高中之后有了该变。
我的高中在黎平县城,县城里的生活,物质丰富了许多,很多老家没见过的人、事,在县城视野都开拓了许多,渐渐的,不再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慢慢的,重新改变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外面的世界才是世界,必须的走出去,不能坐进观天。开门见山的农村,努力学习,才是走出去的唯一途径。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自己有幸的成为高考红榜上的名单之一,虽然不是自己最理想的大学,但也算是天道酬——自己被贵阳中医学院录取了。
大学四年,自己的专业方向是中药学,发觉中医中药很神秘,将来的路如何走,其实在内心处已经有了规划。当然,在大学里,除了每天和中药材打交道之外,更多学会了为人处世,也交了很多的朋友。
年,大学毕业了,进入药厂实习,同年5月份,找着了人生第一份工作——药厂的学术代表。在工作之前认识的中药材都是能很好的治病、为人民服务的,正真上班之后,认识的药材才知道与课本上的区别很大——商人为了追求更好的利润而刻意改变了药材的品质,或掺杂了其他有害的成分,比如大部分药材为了更好的保存,都使用硫磺熏过来、灵芝为了追求表面的亮度,特意蒸煮一遍;叶草类的药材,为了防虫高产,都大量使用农药杀虫驱虫,农残量很高;甚至有些药材为了追求高产,进行品种杂交。。。这些都是为了围绕利润而进行的活动,对中药最基本的治疗特性已经改变了,也同时,我心里也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如果自己能改变这种现状,还原中药的本性,岂不是做好事的同时也是一份商机?!
新的想法出来了,每时每刻都在按照这个方向寻找突破口。
年,自己不满足在成都的第一份工作,毅然从成都辞职,单独一人南下广州闯荡,找到合资医药的公司的一个岗位。
年5月的某天,自己陪一个中医教授老师去在广州的清平中药材市场选中药,当时自己就很不解,就问该老师:“医院上班,但是没必要到药材批发市场自己寻找药材啊,医院的都是熟人,至少不会买到假药”,该老师的回答让人大跌眼镜:“医院的饮片是好,也方便,但是好只是我们表面上看去很好,炮制,以及保存的方法都太商品化而忽略了药材的本性,说白了就是商人为了卖相,大批量使用杂交品种或其他化学药物来保存,吃了人没死就不错了,所以我还是自己喜欢到药材批发中心的小商贩或自己下乡找农民朋友帮我去山上采摘,那种才是真正的药材。”更“雷人”的用带广东腔的普通话补充了一句:“现在的中医快被中药搞死了,哎”。
从此,下定了我要干的一件事的决心——寻找纯种的、野生的道地药材。
年9月,决定放弃在合资公司的工作,回老家,到乡下,寻找纯种野生的药材,高品质的药材服务急需的人群。9月底,向公司人事部门递交了辞职报告,从此,放弃了轻松的白领生活,选择从零开始。
养菌房内菌丝生长情况
我和文松
图片:文松和明少的广州小聚/摄于年8月
文松是年同在一家医药公司共事的同事,当时他是临床销售经理,我是人事部的负责招聘,临床部是新成立的部门,我经常向他了解临床的那些事儿,直到他的离职,我们成了朋友。
图片:文松和他的女儿/摄于年3月
我们一直有联系,文松每年都邀请我去贵州,一聊就是几年,我每一次都是以“飞机”爽约泡汤。直至年初,我已经从身到职业公益快2年,户外徒步依然是我的爱好之一。年3月,我决定重启我们机构(公益)的贵州助学路……
图片:徒步前往觅洞小学途中/摄于年3月
第一次踏足贵州宝地,文松带足我七天,第一次用眼睛、脚步和味蕾去体验原生态的黔东南。
图片:贵州黔东南州好客款待的“硬菜”
图片:明少和文松女儿合影/摄于年3月
贵州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无疑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历史以来的交通闭塞、土地石漠化、高寒等客观因素,导致贵州整体经济发展滞后于其它地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连片贫困地区。贵州黔东南地处深山,那里因为贫穷,食物匮乏,衣物粗敝,教育师资薄弱,学校教学楼失修、漏水、线路老化,教学设施落后,课间文体用具少。我所处的公益机构,十年前就到过贵州,不少前辈来过这里助学,因重点回归广东,这次是再次续缘。
图片:明少/摄于年3月
图片:当地土鸡品种:原鸡/摄于年3月
图片:传承/摄于年3月
图片:侗家鼓楼/摄于年3月
图片:侗见/摄于年3月
图片:侗家木房和农作/摄于年3月
对留守儿童来说,在最需要父母关爱的年龄,却连父母的面都见不到,孩子的心理常常是得不到安慰的。缺失父母的陪伴,是留守儿童的问题所在,地处黔东南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父母外出务工一年只在春节才回家一次。当下,全中国全社会都在助力乡村振兴,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离开打工一线回到身边显然是不现实的。
图片:黔东南州某村小的教室/摄于年3月
“等靠要”是一些贫困地区出现的陋习,“授之以渔”能够让贫困者自救。经济落后,是我们看到的。原生态,是这片土地所富有的。让闲置的土地“活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黔东南原生态,将好的原生态的农作产品分享出去。捐物资援建只是扶贫的多种方式,国家年底提出以购代捐消费扶贫政策,让捐赠者和受帮助者同时双赢。这样,孩子的父母是否会考虑回家务农参与乡村振兴呢?!
图片:黔东南公益助学/摄于年7月
图片:蚂蚱的不舍/摄于年7月
图片:某村小的公益助学中孩子的创作/摄于年7月
图片:某村小的公益助学中孩子的创作/摄于年7月
我们一直在思考
公益能够给贫困地区带去什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