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的生物学特征

1

物种简介

灵芝:治愈万症,其功能应验,灵通神效,故名灵芝,又名“不死药”俗称“灵芝草”多孔菌科类、一年生真菌,其中以长白山赤灵芝尤为著名。

是担子菌纲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灵芝属(Ganodelma)真菌赤芝G.lucidum·karst和紫芝G.japonicrnLloyd的总称,具有扶正固本等功效,被《本经》称为上品。近年来,对灵芝属真菌的化学成分及临床研究颇多,对灵芝的生殖细胞——孢子药用价值的研究也颇受重视,本文综述灵芝孢子的研究近况。

灵芝孢子褐色,卵形,一端平截,(8.5~ll.2)um×(5.2-6.9)um,具双层壁。在每个孢子的褐色内层产生许多针状小突起,深深地伸入孢子壁的透明外层,外层孢壁光滑。灵芝孢子包裹的两层壁十分坚韧,一般的化学,物理方法很难将其打破,故限制了对其化学成分、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建立有效的破壁方法,可以促进对其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及药用价值的研究。

灵芝品种约多种,并不是每种灵芝都能药用,其中包括不能食用的毒芝。医学证明赤灵芝、紫芝、云芝药用价值最高。在全国最大的原始森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最适宜生长。

2

基本信息

别名:赤芝、红芝、木灵芝、菌灵芝、万年蕈、灵芝草。

来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干燥子实体。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以安徽霍山和南方庐山最为出名,新疆沙漠研究成功。

采收:全年采收,除去杂质,剪除附有朽木、泥沙或培养基质的下端菌柄,阴干或在40度到50度烘干。

3

药材形态

形态:菌盖肾形、半圆形或近圆形,直径10~18cm,厚1~2cm

菌盖:皮壳坚硬,黄褐色到红褐色,有光泽,具环状棱纹和辐射状皱纹,边缘薄而平截,常稍内卷

菌肉:白色,仿野生种植为淡棕色或黄色;孢子细小,黄褐色

菌柄:圆柱形,侧生,少偏生,长7~15cm,直径1~3。5cm,红褐色至紫褐色,光亮

气味:气微香,味苦涩

特征:野生,皮壳紫黑色,有漆样光泽;菌肉锈褐色,菌柄长17~23cm。栽培,子实体较粗壮、肥厚,直径12~22cm

4

分布情况

世界分布

灵芝主要分布在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世界上灵芝科的种类主要分布在亚洲、澳洲、非洲及美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少数分布于温带。地处北半球温带的欧洲仅有灵芝属的4种,而北美洲大约5种。中国地跨热带至寒温带,灵芝科种类多而分布广。

中国分布

中国灵芝类真菌自然分布的总特点是东南部多而西北部少。如果从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向南方向的西藏东南部画一条斜线,便可将灵芝的分布划分为迥然不同的两大区,正好说明灵芝科种类的分布与中国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相吻合。目前已知此条线以西由于干旱或高寒等原因,缺乏灵芝繁殖生长的天然条件,只分布有树舌(Ganodermaapplanatum)和灵芝(G.lucidum)两种。新疆近年赤芝,红芝研究成功,其药效极高。

1.热带分布区:

赤芝主要分布长白山和台湾地区,并以长白山灵芝和台湾的樟芝最为著名。分布范围大致在南岭以南的两广、福建和台湾南部以及海南、香港地区。还包括云南西双版纳和西藏的东南部地区。在这些地区的热带季雨林区具有代表性的是热带灵芝(Ganodermatropicum)、喜热灵芝(G.calidophilum)、弯柄灵芝(G.flexipes)、无柄灵芝(G.resinaceum)、薄树芝(G.capense)、背柄灵芝(G.cochlear)、胶纹灵芝(G.koningsbergii)、黄孔灵芝(G.oroflavum)、紫光灵芝(G.valesiaum)、黑肉假芝(Amaurodermaniger)、皱盖假芝(A.ruda)、咖啡网孢芝(Humphreyacoffeatum)、长柄鸡冠孢芝(Haddowialongipes)。其他还有海南灵芝(G.hainanense)、黑灵芝(G.atrum)、黄灵芝(G.multiplicatum)、大圆灵芝(G.rotundatum)、茶病灵芝(G.theaecolum)、黄褐灵芝(G.fulvellum)、大孔灵芝(G.magniporum)、黄边灵芝(G.luteomarginatum)、赭漆灵芝(G.ochrolaccatum)、有柄树舌(G.gibbosum)、橡胶树舌(G.philippii)、三角状树舌(G.triangulatum)、南方灵芝(G.australe)、大孔假芝(Amaurodermabataanense)、黑漆假芝(A.exile)、粗柄假芝(A.elmerianum)及二孢假芝(A.subresinosum)等,共计有66种,占已知灵芝总数的66%。在该区还发现了大量灵芝的新种。

2.亚热带分布区:大致包括南岭以北至秦岭之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该区常绿阔叶林区具有代表生的是紫芝(Ganodermasinensis)、长孢灵芝(G.boninense)、灵芝(G.lucidum)、四川灵芝(G.sichuanense)、小孔栗褐灵芝(G.dahlii)、硬孔灵芝(G.duropora)、拱状灵芝(G.fornicatum)、无柄紫芝(G.mastoporum)、华中灵芝(G.mediosinense)、褐树舌(G.brownii)、层迭树舌(G.lobatum)、福建假芝(Amaurodermafujianense)、假芝(A.rugosum)、江西赤芝(A.jiangxiense)、耳匙状假芝(A.auriscalpium)、小孢灵芝(G.microsporum)、黑假芝(A.niger)等,共计25种,占灵芝类总数的25%。其中以灵芝和紫芝分布较广泛。另外此区域是中国灵芝类南北分布的过渡地带。

3.温带分布区:其范围包括秦岭向东北至大小兴安岭。其中以辽宁南部及华北落叶阔叶林区又属暖温带,辽宁以北即广大的东北地区为主是中温带,兴安岭区属寒温带针叶林区,目前在区内仅分布灵芝属的松杉树芝(Ganodermatsugae)、灵芝(G.lucidum)、树舌(G.applanatum)、伞状灵芝(G.subumbraculum)和蒙古灵芝(G.mongolicum)。

树舌和灵芝是中国分布最广泛的两个种,前种分布27个省区而后种分布19个省区。蒙古灵芝原发现于河北省北部,在内蒙古北部的大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亦有分布。目前人工栽培的种类中,除了灵芝(赤芝)外,松杉树芝质量最佳,在韩国、日本及中国台湾省人工栽培产量大而普遍。中国目前人工生产最多的主要是以上两种,其次是密纹薄芝(G.tenue),紫芝产量低而不广泛。在中国已知的种类中,目前驯化栽培而知其名称的还不到10%,可见从野生种类中驯化德育优良生产菌种,或具有药效的种则潜力很大。

5

化学成分

有“赤芝生霍(庐)山,青芝生泰山,黄芝生嵩山,白芝生华山,黑芝生常山,紫芝生高山夏峪”的说法。而“霍山”在古代就是现今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区,因此庐山、大别山是赤芝的发源地。庐山、大别山地处华东和中原的中间,淮河上游,中国气候南北分界线上。

灵芝化学成分主要含麦角甾醇0.3%~0.4%,真菌溶菌酶及酸性蛋白酶、L-甘露醇、浠醇。在水溶性提取液中含有水溶性蛋白质,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赖氨酸、亮氨酸、丙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脯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多肽及多糖类。尚含树脂、内酯、香豆精等。

紫芝含麦角甾醇,有机酸为顺蓖麻酸,反丁烯二酸。此外,并含氨基酸、葡萄糖、多糖类、树脂及甘露醇。一般灵芝有生物碱、甾醇、内酯、香豆精、酸性树脂、氨基酸、油脂、还原性物质等反应。

灵芝属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且因所用菌种、菌种产地、栽培方法、提取工艺、制剂方法不同而各异。灵芝属的子实体、菌丝体和孢子中含有多糖类、核苷类、呋喃类衍生物、甾酵类、生物碱类、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类、三萜类、倍半萜、有机锗、无机盐等。灵芝多糖是灵芝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血糖、抗氧化、降血脂与抗衰老作用。灵芝所含三萜类不下百余种,其中以四环三萜类为主,灵芝的苦味与所含三萜类有关。三萜类也是灵芝的有效成分之一,对人肝癌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也能抑制组织胺的释放,具有保肝作用和具有抗过敏作用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zhia.com/lzsz/57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