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眼中的静宁扶贫李新立灵芝之地

今年6月份以来,甘肃省作家协会、《飞天》杂志社、静宁县委宣传部、静宁县扶贫办、静宁县文联、静宁县作家协会、静宁成纪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静宁文化旅游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开展了两次“作家眼中的静宁扶贫”文学采风活动。来自陕甘宁蜀渝及市内40余名作家深入我县各乡镇及部分企业,以“脱贫攻坚”为主题,以文学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反映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展现静宁扶贫工作的亮点和特色,讴歌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讲好扶贫故事,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鼓劲加油。今天开始为大家连续推送作家的优秀作品。

灵芝之地

李新立

早上八时多,太阳升起,东边天际的红色已经褪尽。出了静宁县城,顺着国道向北,几分钟后,朝右拐个弯,不知不觉上了唐朝陇右牧马之处“马圈山”。

是去距静宁县城仅十七公里的灵芝乡。灵芝,一个意蕴吉瑞的地名,很容易让人想到“仙山神草”,以及与此相关的神话故事。到底是怎么样的地方呢?手机百度显示,“乡境内沟壑交错纵横,水土流失颇为严重,植被较差”。

还是亲眼所见为好。沿途的山坡上,长着高高低低的杨树、柳树、槐树,中间还夹杂着新栽上去的松树和柏树。这些树木不像山下那样,稀稀疏疏,几步一棵,甚至几十米内不见一棵,而是密密匝匝地靠在一起,头挨着头,像牵着手的兄弟。它们在阳光的映照下,叶子闪烁着宝石一样的绿光,似乎稍撞一下,就能掉下绿色的汁液来。青草的叶子直直地挺立着,上面的露珠还没有全部蒸发,粒粒晶莹透亮,宝贝似的。槐花开得正好,一串一串的,能听得见蜜蜂们围绕它们飞舞的欢呼声。杂在青草中的小黄菊,以及一丛一丛的沙棘,也竞相开放着小花儿,大有欲与槐花试比高的意思。这些花香,有啤酒的清冽,人就浸泡在其中。山风吹过,香气雾一样,向山野散去。

由此说来,“沟壑交错纵横”,我是比较认同的,灵芝毕竟是静宁北部山区,但“植被较差”,似乎事实与资料出入较大。我就想,这一定与近些年,乡上强力推进退耕还林,发展林果业有密切关系。果然,前行几分钟后,视线就被一湾果林挡住。站在路边朝里张望时,一位脸膛黝黑,身材微胖的靳姓男子走了过来,他告诉我们,灵芝所有的村都成立了农业合作社,主要发展林果业、养殖业,带动发展附属产业。这一片果园示范区,就是他负责管理的。他说,乡上很支持,群众很乐意,就先后流转长塬村的亩土地,全部种上了秦冠和富士。去年开始部分挂果,收入不高,但初尝甜头,让大家看到了农业合作化、产业规模化的好处,今年全部挂果,预计收入可达四五十万元。他还告诉我,约七八十名村里的贫困户在这里疏花、套袋、采摘,每人年收入近万元。我从他的眼神里看出,他对自己,对这片果园,充满了山一样厚实的自信。

种植苹果,是静宁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据我所知,静宁南部乡镇因气候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种植苹果,如今,静宁苹果的名头叫响全国,用流传甚广的顺口溜说,大多果农“开上了小汽车,住上了小楼房,银行有票子,城里有房子”。而温差相对不明显的北部乡镇,一直依靠种植小麦、洋芋、葫麻等作物生活,如今也能经过摸索,期盼着靠苹果把日子过到前头,实在叫人感慨和敬佩。

眼下,正是给苹果套袋的时节,许多妇女在忙碌着,实在不好意思去惊扰她们。我站在一棵苹果树边,看着一位套袋的妇女灵巧的双手,不由得赞叹了一句。听见有人夸赞,她回了一下头,虽然戴了口罩,看不清脸庞,但仍然能感觉得到她的羞涩。她没有停下双手,低声说,套袋看上去简单,其实也是个技术活,娴熟的人手快,一天能挣元,手慢的,也能挣个元。身后,另一位妇女说,以前,咱这里的人,就靠两亩庄农养活人,再没有啥产业。男人出门打工去了,农闲时节,女人在家里也没有啥做的。现在不一样了,产业多了,不出门也能挣几个钱,美着呢!她的话,和绿色果园一样,洋溢着奔向好日子的信心和喜悦。

而我,仿佛看见了秋天的收获:树下成堆的苹果,分拣装箱的妇女,路边等待收购的果商。整齐划一的村屋,浅浅炊烟;窗明几净的厅堂,暖暖笑语。

微风里,偶尔漂浮过一丝牛的喘息声,我循声看了几眼,却没有看到牛。怀疑自己听错了时,这位姓靳的经理挥了一下手,叫我们过去看看。果园东边的山坡处,一条砂石小路伸向南边。站在小道上,朝下看去,一方牛场进入视线:两排牛舍由北向南,几十头牛在围栏里或卧或站,回味美食,根本不关心外面发生了什么。说实话,我更







































儿童白癜风该如何治疗
小孩得白癜风能治愈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s.com/lzcf/46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