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艺术品鉴杂志"↑免费订阅本刊
中国古代,历来以正月初一为“岁朝”。是日,以鲜花、蔬果、文玩供于案前,以求新年好运、春意盎然,被称为“岁朝清供”。
与“春节”有关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有一种传统绘画体系——“岁朝图”。
“岁朝图”顾名思义,就是为庆贺“岁朝”所作之图,它通常以静物画的面貌出现,并配以贺岁诗词。“岁朝图”通过画中物品的名称谐音、民俗寓意或历史掌故来表现一个美好的新年祝福。“岁朝图”始于唐代,起先不过是一些仕绅、文人在大年初一将金石、书画、古董等雅玩之物精心摆设于临窗的案几上,渐渐地也有将这些物品勾染成画挂壁,意在祈福纳祥。
至宋代,这民俗流行宫廷内外,宋徽宗每逢春节将临,乃命其图画院的画师们描画冬季不能见到的花卉禽鸟,陈列宫中,以增添岁朝的喜庆气氛。此后,岁朝图的内容逐渐扩展,经明、清而至近现代,大至文房器物,小至灯笼、鞭炮、果蔬等日常生活用品,都成为图上的吉祥物,日益成为一种雅俗共赏、意蕴丰厚,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画种。
春节悬挂“岁朝图”曾是传统年俗中的一个内容,这类绘画潜含着岁时节令民俗的文化因子,凝聚着中国人的情感与意识,将人们新年迎新、祈福的愿望真切地传递了出来。
北宋赵昌《岁朝图》绢本.8×51.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岁朝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岁朝清供图,为花鸟静物写生画,画的多是蔬果、仙花、瑞草、嘉果、美器、奇石等;另一类是岁朝欢庆图,大略可归于山水人物画,描绘的是人们欢庆新年的情景。明李士达《岁朝村庆图》轴岁朝清供图所描绘的物象称之为清供。清供有两层意思:一指清雅的供品,指旧俗中凡节日、祭祀等用的清香、鲜花、清蔬、佛前五供(香炉一只、烛台与花觚各一对)等;二是指清雅的玩品,多指书画、金石、古器、盆景等可供赏玩的东西。春节之际,文人将这些清供物品描绘下来,便成了迎接新年的淡雅而恬静的岁朝图。迎接新年当然需要好彩头,岁朝清供图所描绘的每一种清供均有吉祥寓意,这些吉祥寓意是由物品的谐音或者本身的特性衍生出来的,久而久之逐渐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如花卉类的梅花寓意报春与“五福”(梅花有五片花瓣),百合花寓意百年好合,菊花、松柏、灵芝寓意长寿;果蔬类的柿子寓意事事如意,石榴、天竺子寓意多子,仙桃寓意长寿,萝卜寓意好彩头;动物类的蝙蝠寓意福来,喜鹊寓意报喜,雄鸡寓意文、武、勇、仁、信五德;器物类的瓶子寓意平安,寿石寓意长寿,戟寓意升级,灯笼寓意添丁,等等。清乾隆御笔绘《丙子岁朝图》但岁朝图并不单画一种物品,通常是由上述物象组合而成的。如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岁朝清供图》,绘折枝梅花、竹叶、山茶花并插于古铜瓶之中,右下有高足盘,盘内画松枝、观赏石,寓意五福迎春、平安长寿。清代画家边寿民画的《岁朝图》画梅花、松枝、天竺子插于酒瓮之上,寓意五福迎春、多子多福、长长久久。乾隆御笔绘《丙子岁朝图》,作于乾隆二十一年(),绘有古瓶、竹叶、梅花、灵芝、萝卜以及新春大吉字条,寓意平安长寿、五福迎春、新年大吉。诗塘上题“同风”二字,鉴藏印有“乾隆御笔”“石渠宝笈所藏”等。诗文“岁纪重开子,星杓又指寅。天涯息征战,歌舞太平春”“乌孙归去各封汗,协纪明时命五官。讹正从前珠露海,条风翘首向东看”表现了四海升平、国泰民安的祝愿。岁朝欢庆图描绘辞旧迎新的庆贺祝拜活动,如儿童燃放爆竹、敲锣打鼓、合家团圆宴饮、亲朋拜年等场景,从中可以了解古人的春节习俗。明陈洪绶《岁朝清供图》轴儿童嬉戏是岁朝欢庆图的重要题材。明末清初画家袁尚统的《岁朝图》创作于清顺治十三年()春日,图绘山村一隅,诸多孩童在院中敲锣打鼓、放鞭炮,尽情嬉戏玩乐,屋内三位长者同桌对饮,观看儿童嬉耍。明代画家李士达的《岁朝村庆图》亦出现同类场景,此画作于戊午腊月的石湖,上有乾隆皇帝的题诗:“东郭还西墅,山家接水村。春朝庆老幼,丰岁足鸡豚。三代遗风在,一时深意存。治民无别术,饥饱俾寒温。”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多方鉴藏印。图画水村山郭,松屋柳溪,村中人家,长者访友宴饮,儿童燃放鞭炮、敲锣打鼓,充满了辞旧迎新的喜庆欢乐的气息。清边寿民《岁朝图》轴
明袁尚统《岁朝图》轴纸本设色52.2×.8cm宋徽宗赵佶《芙蓉锦鸡图》绢本设色立轴81.5×53.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为古代宫廷春节一种重要的绘画题材,不仅宫廷画师们要按时呈交“年例画”,擅长绘画的皇亲、大臣也常常以绘画的形式向皇帝恭贺新春。不仅如此,有时皇帝也会亲自绘制“岁朝图”表达新年的祝福。岁朝题材是从中国宋代皇宫中兴起的一种绘画题材,宋徽宗时特别流行,采用写生画法,形象逼真,内容则以冬天不易看到的花卉、树木为主,意思是春天很快到了,用来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企盼。
宋董祥《岁朝图轴》立轴纸本墨笔.2×44.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末诗人真山民有一首《岁朝》诗曰:“画角声中旧岁除,新年喜气满屠苏。阳和忽转冰霜后,元气更如天地初。晚色催诗归草梦,春光随笔上桃符。闭门贺客相过少,静对梅花自看书。”这首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既描写了民间过年的喜庆气氛,又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
说起“岁朝图”,首先要提到大名鼎鼎的北宋徽宗皇帝。他热爱风雅,而冬天不易看到珍奇花卉,甚是想念,因此,徽宗即命令画师在新春时图绘以供赏玩。他不仅命宫廷画家们编撰《宣和睿览册》收录宫中奇珍异鸟,还编撰了《宣和画谱》记载了当时的绘画文献。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堪称当时的代表作之一。
上图:《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中廊上挂灯笼,柱上帖春联
中图:《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中的堆雪狮
下图:《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中的放爆竹
流传至今年代较早的作品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名重一时的宫廷画家赵昌所绘《岁朝图》,以及宋神宗熙宁年间(-7)翰林待诏董祥创作的《岁朝图》。目前,这两幅画都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尤其喜欢董祥的《岁朝图》,多次为其题写诗句。如乾隆二十三()《董祥〈岁朝图〉即用题者韵》二首,其一云:“松蕤梅逸石茶妍,作绘同征茀禄年。发岁生机发意蕊,启祥韵事启言泉。”其二云:“昌辰吉事喜重重,一瓮尧年宝露浓。却问相应定谁是,爪鸿饶得醉春容。”乾隆三十四年()《再题董祥〈岁朝图〉》:“图抚董祥真祥,金题玉躞锦为装。缶擎三秀露凝彩,瓶亚群芳风递香。六百年看墨华宛,岁朝日合绮筵张。虽云百事愿如意(用图中寓意景),我愿惟时若雨旸。”
董祥《岁朝图》(局部)乾隆皇帝跋文
赵昌所绘《岁朝图》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中间绘一块奇石,周围以水仙、梅花、牡丹、茶花等穿插点缀,用色明艳,富丽堂皇,极具装饰效果。至清末民初,这种创作达到鼎盛期,例如清代扬州画派中的李鱓、罗聘、高凤翰等人皆有岁朝清供类的作品传世,蕴含了文人画的趣味。
而《岁朝图》真正意义上的定型和流行是在明清时期的宫廷之中。擅画的明宪宗朱见深就亲笔画过一幅《岁朝佳兆图》(现藏故宫博物院)。这幅创作于成化十七年()的《岁朝佳兆图》可看作是祈福的宫廷年画,作品右上方有御题《柏柿如意》:“一脉春回暖气随,风云万里值明时。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图中用明代皇室喜好的硬朗爽利的笔法作一钟馗,形容奇古,手执如意,眼望空中的蝙蝠,意为“福来”,身旁侍立一小鬼,手捧托盘,盘中盛着柏条和柿子,意为“百事如意”。足见,此时的钟馗也开始具有吉祥的寓意。
明朱见深《岁朝佳兆图》纸本设色59.97×35.50cm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大清乾隆盛世,天下太平,宫中重视典仪节令,乾隆帝对绘制《岁朝图》极为重视,不仅宫廷画师、皇亲贵胄、朝廷词臣要进画恭贺。对《岁朝图》的绘制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