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三味药牛黄琥珀与阳起石

三二二、牛黄

牛黄味苦,大治风痰,

清热解毒,惊痫灵丹。

(一)、概述

《中华本草》:牛黄

拼音NiúHuánɡ

英文名Bezoar,Cow-bezoar

别名犀黄、各一旺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1.陶弘景:牛黄,今人多皆就胆中得之耳。唯以磨爪甲,舐拭不脱者是真。

2.《药对》:得牡丹、昌蒲利耳目。

3.《唐本草》:牛黄,今出莱州、密州、戎州、青州、淄州。黄有三种:散黄,粒如麻豆;漫黄,若鸡卵中黄,糊在肝胆;团黄,为块形,有大小,并在肝胆中。特牛,具吴牛未闻有黄。

4.《本草衍义》:牛黄,亦有骆驼黄,皆西域所出也。骆驼黄极易得,医家当审别考而用

来源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囊、胆管、胆管结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ostaurusdomesticusGmelin2.Bubalusbubalis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收集,杀牛时取出肝脏,注意检查胆囊。肝管及胆管等有无结石,如发现立即取出,去净附着的薄膜,用灯心草包上,外用毛边纸包好,置于阴凉处阴干,切忌风吹、日晒。火供,以防变质。天然牛黄因来自个别病牛体,产量甚微,供不应求,为解决牛黄药源不足,目前采用人工培植牛黄取得很好效果。现将人工培植牛黄的方法介绍如下:凡计划施行手术的牛,要作术前检查,牛种不限,公、母均可。本前应绝食8-12h,但饮水不限。术前要准备好手术器械,核体(即埋入胆囊内的异物)一般采用塑料制成。手术的进行可按常规外科方法处理。培核1年左右便可取黄。取黄方法与培植手术相同。可以再次埋入核体,作第2次培植。核体从牛胆囊中取出后,先用吸水纸轻擦表面,除去胆汁粘液等,然后用硫黄熏蒸,最后烘干(温度控制在50-60℃)或在通风处阴干。

上述加工方法所得牛黄为碎片状,研粉后即可制药。

原形态1.黄牛,体第1.5-2m,体重一般在kg左右。体格强壮结实,头大额广,鼻阔口大,上唇上部有两个大鼻孔,基间皮肤硬而光滑,无毛,称为鼻镜。眼、耳都较大。头上有角1对,左右分开,角之长短、大小随品种而异弯曲无分枝,中空,内有骨质角髓。四肢匀称,4路,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着地,称悬蹄。尾较长,尾端具丛毛,毛色大部分为黄色,无杂毛掺混。

2.角较长大面扁,上有很多任务发纹,颈短,腰腹隆凸。四肢较短,蹄较大。皮厚无汗腺,毛粗而短,体前部较密,后背及胸腹各部较疏。体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黄褐色或白色的。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其性格温驯,生长较快。食植物性饲料。

资源分布:1.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2.全国大部分地区均饲养,以南方水稻田地区为多。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多呈卵形、类球形、三角形,直径0.6-3(-4.5)cm。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深浅不一,较细腻而稍有光泽,有的外部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有裂纹。体轻,质极脆,易分层剥离,断面色较浅,可见紧密的同心环层纹,有的夹有白心。气清香,味苦而后甜,有明显的清香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胆管结石呈管状,表面不平或有横曲纹,或为破碎的小片,长约3cm,直径0.5-1.5cm。表面红棕或黄棕色,有的呈棕褐色,有裂纹及小突起。断面有较少的层纹,有的中空。

显微鉴别本品水合氯醇装片不加热,可见不规则团块,由多数黄棕色或棕红色小颗粒集成,遇水含氯醛液色素迅速溶解,并显鲜明金黄色,久置后变绿色。

化学成分天然牛黄中含有胆红素(bilirubin),胆汁酸(bileacids)[包括胆酸(cholicacid)],脱氧胆酸(deoxycholicacid),胆汁酸盐,胆甾醇(cholesterol),麦角甾醇(ergosterol),脂肪酸(fattyacid),卵磷脂(lecithine),维生素D,无机元素钙,钠,铁,钾,铜,镁,磷等。尚含类胡萝卜素及丙氨酸(alanine),甘氨酸(glycine),牛磺酸(taurine),天冬氨酸(asparticacid),精氨酸(arginine),亮氨酸(leucine),蛋氨酸(methionine)等多种氨基酸及两种酸性肽类成分:平滑肌收缩物质SMC-S2和SMC-F。

天然牛黄中的胆红素分为游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共价胆红素3种。其中结合胆红素结合的主要是葡萄糖醛酸,共价胆红素是指与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共价结合的胆红素。

(二)、药用价值

炮制研为极细粉末用。

性味苦甘,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无毒。"

③《别录》:"有小毒。"

④《药性论》:"味甘。"

⑤《日华子本草》:"凉。"

归经入心、肝经。

①《本草蒙筌》:"入肝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清心,化痰,利胆,镇惊。治热病神昏、谵语,癫痫发狂,小儿惊风抽搐,牙疳,喉肿,口舌生疮,痈疽,疔毒。

①《本经》:"主惊痫,寒热,热盛狂庢。"

②《别录》:"疗小儿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又堕胎。"

③《药性论》:"小儿夜啼,主卒中恶。"

④孙思邀:"益肝胆,定精神,除热,止惊痢,辟恶气。"

⑤《日华子本草》:"疗中风失音,口噤,妇人血噤,惊悸,天行时疾,健忘虚乏。"

⑥《日用本草》:"治惊病搐搦烦热之疾,清心化热,利痰凉惊。"

⑦《纲目》:"痘疮紫色,发狂谵语者可用。"

⑧《会药医镜》:"疗小儿急惊,热痰壅塞,麻疹余毒,丹毒,牙疳,喉肿,一切实证垂危者。"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5~1.5分。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人参为之使。恶龙骨、地黄、龙胆、蜚蠊。畏牛膝。"

②《药性论》:"恶常山。畏干漆。"

③《品汇精要》:"妊妇勿服。"

④《本草经疏》:"伤乳作泻,脾胃虚寒者不当用。"

(四)、复方

复方①治温病邪入心包,神昏谵语,兼治卒厥,五痫,中恶,大人小儿痉厥之因于热者:牛黄一两,郁金一两,犀角一两,黄连一两,朱砂一两,梅片二钱五分,麝香二钱五分,真珠五钱,山栀一两,雄黄一两,黄芩一两。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每服一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温病条辨》安宫牛黄丸)

②治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者:牛黄二钱半,朱砂三钱,脑子一钱,郁金三钱,甘草一钱,牡丹皮三钱。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新水化下。(《索问病机保命集》牛黄膏)

③治中风痰厥、不省人事,小儿急慢惊风:牛黄一分,辰砂半分,白牵牛(头末)二分。共研为末,作一服,小儿减半。痰厥温香油下;急慢惊风,黄酒入蜜少许送下。(《鲁府禁方》牛黄散)

④治小儿惊热,发歇不定:牛黄一分(细研),川大黄半两,蝉壳一分(微炒),子芩半两,龙齿半两(细研)。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不计时候,煎金、银、薄荷汤下三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牛黄丸)

⑤治小儿心肺烦热,黄瘦,毛焦,睡卧多惊,狂语:朱砂半两,牛黄一分。上药,同研如面。每服,以水磨犀角,调下一字。(《圣惠方》)

⑥治初生胎热或身体黄者:真牛黄一豆大。入蜜调膏,乳汁化开,时时滴儿口中,形色不实者,勿多服。(《小儿药证直诀》)

⑦治小儿胎风热、撮口发噤:牛黄(研)一分,淡竹沥半合。每服牛黄一字匕,用淡竹沥调下,一、二岁儿服之;三、四岁儿每服半钱,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圣济总录》牛黄竹沥散)

⑧治乳岩(乳癌),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犀黄三分,麝香一钱半,乳香、没药(各去油)各一两。各研极细末,黄米饭一两,捣烂为丸,忌火烘,晒干。陈酒送下三钱,患生上部,临卧服,下部空心服。(《外科全生集》犀黄丸)

⑨治胎毒疮疖及一切疮疡:牛黄三钱,甘草、金银花各一两,草紫河车五钱。上为末,炼蜜丸,量儿服。(《保婴撮要》牛黄解毒丸)

⑩治伤寒咽喉痛,心中烦躁,舌上生疮:牛黄(研)、朴硝(研)、甘草(炙,锉)各一两,升麻、山栀子(去皮)、芍药各半两。捣研为细散,再同研令匀。每服一钱匕,食后煎姜、蜜汤,放冷调下。(《圣济总录》牛黄散)

⑾治小儿鹅口疮,不能饮乳:牛黄一分,为末。上一味,用竹沥调匀,沥在儿口中。(《圣济总录》牛黄散)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三二三、琥珀

琥珀味甘,镇惊安神,

破瘀消症,利水通淋。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琥珀

拼音HǔPò

别名育沛(《山海经》),虎珀(《汉书》),虎魄(《广志》),江珠(《博物志》),琥魄(《后汉书》),兽魄、顿牟(《隋书》)。

出处《雷公炮炙论》

来源为古代松科植物的树脂埋藏地下经久凝结而成的碳氢化合物。从地层或煤层中挖出后,除去砂石、泥土等杂质。

原形态多呈不规则的粒状,块状、钟乳状及散粒状。有时内部包含着植物或昆虫的化石。颜色为黄色、棕黄色及红黄色。条痕白色或淡黄色。具松脂光泽。透明至不透明。断口贝壳状极为显着。硬度2~2.5。比重1.05~1.09。性极脆。磨擦带电。

生境分部产于粘土层、砂层、煤层及沉积岩内。产云南、河南、广西、福建、贵州、辽宁等地。

性状①琥珀

为不规则的块状、颗粒状或多角形,大小不一,块状者可长达6厘米。血红色(习称"血珀")或黄棕色,表面不平,有光泽。质松脆,捻之即成粉末。气无,味淡,嚼之易碎无沙感。以火燃之易熔,爆炸有声,冒白烟,微有松香气。

②煤珀

又名:黑琥珀。通常为多角形不规则的块状物,少数呈滴乳状,大小不一。表面棕色至乌黑色,略有光泽,若将表面黑色部分除去,则呈透明或半透明玻璃样体。质坚硬,不易碎。气无,味淡,嚼之坚硬无沙感。

以色红、明亮、块整齐、质松脆、易碎者为佳。块碎小、质较硬、色暗棕者为次。本品不溶于酸,微溶于乙醚、氯仿及温热的酒精中。

化学成分主含树脂、挥发油。此外,含有琥珀氧松香酸、琥珀松香酸、琥珀银松酸、琥珀脂醇、琥珀松香醇及琥珀酸等。

(二)、药用价值

炮制拣净杂质,用时捣碎研成细粉。

《雷公炮炙论》:"凡入药中,用水调侧柏子末安于瓷锅中,安琥珀于末中了,下火煮,从巳至申,别有异光,更捣如粉,重筛用。"

性味甘,平。

①《别录》:"味甘,平,无毒。"

②《海药本草》:"温。"

③《本草正》:"味甘淡,性平。"

归经入心、肝、小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小肠三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少阴、太阳,足厥阴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镇惊安神,散瘀止血,利水通淋。治惊风癫痫,惊悸失眠,血淋血尿,小便不通,妇女闭经,产后停瘀腹痛,痈疽疮毒,跌打创伤。

①《别录》:"主安五脏,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

②《药性论》:"治产后血瘀痛。"

③《本草拾遗》:"止血生肌,合金疮。"

④《日华子本草》:"壮心,明目磨翳,止心痛、癫邪,破结症。"

⑤《本草别说》:"治荣而安心利水。"

⑥《珍珠囊》:"利小便,清肺。"

⑦《本草正》:"清心肺,消瘀血,痰涎。"

⑧《玉楸药解》:"凉肺清肝,磨障翳,止惊悸,除遗精白浊,下死胎胞衣,敷疔拔毒,止渴除烦,滑胎催生。"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3~6分。外用:研末点、撒。

注意阴虚内热及无瘀滞者忌服。

《本草经疏》:"凡阴虚内热,火炎水涸,小便因少而不利者勿服琥珀以强利之,利之则愈损其阴。"

(四)、复方

复方①治小儿诸惊,四时感冒,风寒温疫邪热,致烦躁不宁,痰嗽气急及疮疹欲出发搐:真琥珀、天竺黄、檀香、人参、白茯苓各一两半,粉草三两,枳壳(麸炒)、枳实(麸炒)二昧各一两,水飞朱砂五两,山药一斤(锉作小块,慢火炒令热透),胆南星一两,金箔百片(去护纸,取见成药一两,同在乳钵内极细杵,仍和匀前药末用)。前十二味,除朱砂、金箔不入研,内余十味,檀香不过火外,九味或晒或焙,同研为末,和匀,朱砂、金箔每一两重,取新汲井水一两,重入乳钵内略杵匀,随手丸如绿豆大一粒,阴干。用葱汤化服,百日内婴儿每丸分三次投,二岁以上者止一丸或二丸。(《活幼心书》琥珀抱龙丸)

②治天吊惊风发搐:琥珀末一分,真珠末一分,朱砂末半分,铅霜半分,赤芍药末一分半。上拌匀,每服一字,煎金、银、薄荷汤调下,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琥珀散)

③治小儿胎惊:琥珀、防风各一钱,朱砂半钱。为末,猪乳调一字,入口中。(《仁斋直指方》)

④治小儿胎痫:琥珀、朱砂各少许,全蝎一枚。为末,麦门冬汤调一字服。(《仁斋直指方》)

⑤治健忘恍惚,神虚不寐:琥珀、羚羊角、人参、白茯神、远志(制)、甘草等分。上为细末,猪心血和炼蜜丸,芡实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灯心汤嚼下。(《景岳全书》琥珀多寐丸)

⑥治病后虚烦不睡:琥珀、真珠、生地、甘草各一钱,当归、黄连各三钱,朱砂二钱。上为末,米糊丸,如粟米大。每服三十丸,食后,麦门冬汤下。(《活人心统》琥珀安神丸)

⑦治心经之火,移于小肠,溲溺淋浊或涩或痛:琥珀一钱,天冬一钱五分,麦冬一钱五分,生地五钱,丹参二钱,丹皮二钱,赤芍、木通各一钱,甘草梢五分,淡竹叶二十张,灯心三尺。(《医醇剩义》琥珀导赤汤)

⑧治心经蓄热,小便赤涩不通,淋沥作痛:琥珀为细末,每服半钱,浓煎萱草根调下,食前。(《杨氏家藏方》忘忧散)

⑨治小便尿血:琥珀为末,每服二钱,灯芯汤下。(《仁斋直指方》)

⑩治妇人月候不通:琥珀一两(细研,以醋三升熬如膏),虻虫半两(去翅足,炒黄),水蛭半两(炒黄),肉桂三两(去皱皮),桃仁一两(去皮、尖、双仁,别研,生用),川大黄三两(生用)。上药捣罗为末,以琥珀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温酒下三十丸。(《圣惠方》琥珀煎丸)

⑾治经水或前或后或血崩及瘀血死胎,并养胎,镇心安神:琥珀、乳香、没药、辰砂各一钱三分,麝香少许。各研细,灯心汤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如腹痛,姜汁、童便、酒冲下。(《女科万金方》琥珀丸)

⑿治产后恶露不下,气攻心腹,烦闷刺痛:琥珀、姜黄、牛膝(酒浸,切,焙)、虎杖、牡丹皮各半两,当归(切,焙)、生干地黄(焙)、桂(去粗皮)、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各三分,大黄(锉,焙)一两,虻虫(去翅、足,炒黄)一分,芒硝一两。上十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琥珀汤)

⒀止血生肌,镇心明目,破癥瘕气块,产后血晕闷绝,儿枕痛:琥珀一两,鳖甲一两,京三棱一两,延胡索半两,没药半两,大黄六铢。熬捣为散,空心酒服三钱匕,日再服。(《海药本草》)

⒁治痈疽发背,已成未脓之际,恐毒气不能外出,必致内攻,预服此丸,护膜护心,亦且散血解毒:白矾一两二钱,雄黄一钱二分,琥珀一钱(另研极细),朱砂一钱二分,黄蜡一两,蜂蜜二钱临入。上四味,先研极细,另将蜜、蜡铜杓内溶化,离火片时,候蜡四边稍凝时,方入上药搅匀,共成一块,以一人将药火上微烘,众手急丸,小绿豆大,用朱砂为衣,磁罐收贮。每服二、三十丸,白汤食后送下,病甚者早晚日进二次。(《外科正宗》琥珀蜡矾丸)

⒂治从高坠下,有瘀血在内:刮琥珀屑,酒服方寸匕,或入蒲黄三、二匕,日服四、五次。(《外台秘要方》)

各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补遗》:"琥珀属阳,今古方用为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脾能运化,肺气下降,故小便可通,若血少不利者,反致其燥结之苦。"

②《本草经疏》:"琥珀,专入血分。心主血,肝藏血,入心入肝,故能消瘀血也。""此药毕竟是消磨渗利之性,不利虚入。大都从辛温药则行血破血,从淡渗药则利窍行水,从金石镇坠药则镇心安神。"

③《本经逢原》:"琥珀,消磨渗利之性,非血结膀胱者不可误投。和大黄、鳖甲作散,酒下方寸匕,治妇人腹内恶血,血尽则止。血结肿胀,腹大如鼓,而小便不通者,须兼沉香辈破气药用之。又研细敷金疮,则无瘢痕,亦散血消瘀之验。"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三二四、阳起石

阳起石甘,肾气乏绝,

阴痿不起,其效甚捷。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阳起石

拼音YánɡQǐShí

别名白石(《本经》),羊起石、石生(《别录》)。

出处《本经》

来源为硅酸盐类矿物阳起石或阳起石石棉的矿石。采得后,去净泥土、杂石。

原形态①阳起石

单斜晶系。晶体呈长柱状、针状、毛发状。但通常成细放射状、棒状或纤维状的集合体。颜色由带浅绿色的灰色到暗绿色。具玻璃光泽。透明至不透明。单向完全解理。断口呈多片状。硬度5.5~6。比重3.1~3.3。性脆。常见于各种变质岩中。

②阳起石石棉

为纤维状的阳起石,其特点是具有极好的平行纤维状构造,纤维长短不一。白色、浅绿色及浅棕色。绢丝光泽。具有伸缩性和韧性、耐火性和抗酸性。

生境分部主产于湖北、河南等地。

性状为长条形或扁长条形,大小不一。全体乳白色、青白色至青灰色,或形成青白色与青灰色相间的纵花纹,有时带黄棕色,具光泽。体重而质地松软,易剥离,断面呈纤维状,易纵向裂开,捻碎后呈丝状,其丝棉软而光滑。富弹性,粘在皮肤上则发痒,且不易去掉。气味均无。以针束状、灰白色有光泽、易捻碎者为佳。置火焰中烧之变红色而不熔,离火后,烧过的部分略变黄,吹管灼烧时难熔,不导热。不溶于酸。

(二)、药用价值

炮制阳起石:洗净,砸碎。煅阳起石:取洁净的阳起石块,置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红透,倒入黄酒内淬,取出,晾干,碾细。(每阳起石斤,用黄酒20斤)

①《日华子本草》;"阳起石合药时烧后水煅用,凝白者为上。"

②《纲目》:"凡用阳起石,火中煅赤,酒淬七次,研细水飞过,日干。亦有用烧酒浸过,同樟脑入罐升炼取粉用者。"

性味咸,温。

①《本经》:"味咸,微温。"

②《药性论》:"味甘,平。"

③《医林纂要》:"咸辛,温。"

归经入肾经。

①《纲目》:"右肾命门气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肾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温补命门。治下焦虚寒,腰膝冷痹,男子阳痿,女子宫冷,症瘕崩漏。

①《本经》:"主崩中漏下,破子脏中血,症瘕结气,寒热腹痛,阴痿不起,补不足。"

②《别录》:"疗男子茎头寒,阴下湿痒,去臭汗,消水肿。"

③《药性论》:"补肾气精乏,腰疼膝冷,湿痹,能暖女子子宫久冷,冷症寒瘕,止月水不定。"

④《日华子本草》:"治带下,温疫,冷气,补五劳七伤。"

⑤王好古:"补命门不足。"

⑥《医学入门》:"能助人阳气,主男子下虚阳衰乏。"

⑦《纲目》:"散诸热肿。"

⑧《玉楸药解》:"治寒疝。"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1~1.5钱。

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桑螵蛸为之使。恶泽泻、菌桂、雷丸、蛇蜕皮。畏菟丝。"

②《药性论》:"恶石葵。忌羊血。"

③《本草经疏》:"阴虚火旺者忌之。阳萎属于失志,以致火气闭密不得发越而然,及崩中带下由于火盛而非虚寒者,并不得服。"

④《本草汇言》:"营虚血热者不宜服。"

(四)、复方

复方①治元气虚寒,精滑不禁,大府溏泄,手足厥冷:阳起石(煅,研令极细)、钟乳粉各等分。共为细末,酒煮附子末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送下,(《济生方》白丸)

②治阴痿、阴汗:阳起石(煅,为末),每服二钱,盐酒下。(《普济方》)

③治冲任不交;虚寒之极,崩中不止,变生他证:阳起石(火煅红,别研,令极细)二两,鹿茸(去毛,醋炙)一两。上为细末,醋煎艾汁,打糯米和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前空心米饮下。(《济生方》阳起石丸)

④治丹毒:阳起石(烧,研末),新水调涂肿处。(《儒门事亲》阳起石散)

备注除上述正品外,在四川、湖北、山东、河南以及北京等部分地区,尚有用阴起石作阳起石者。阴起石的矿物形态为滑石片岩,是一种短纤维的石棉类矿石,呈致密的细鳞片状到粗鳞片状。一般为绿色或由灰色到白色。硬度特别小,触之有滑感。是层带的产物,常与刚起石相伴生。这种矿石差不多全由滑石组成。此外也往往含有碳酸盐(菱铁矿)、绿泥石、云母及少量其他矿物。药材商品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全体银白色而微绿。具光泽,表面光滑而不平坦,断面显层状纹。质软而疏松,易碎,用手可捻成薄鳞片状或短纤维状。粉末附于手上有光滑感,且不易掉落。以火烧之不变红,而易传热。气微,味淡。入药煅红研细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

特殊声明:

华夏本草博大精深,我们认识中草药,学习祖国医学,只为弘扬中华国粹!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中药大辞典》等著作,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资源共享,弘扬中医文化。对于文中所述野生动物药材,本人主张取药尽量取其替代品,医者有仁心,请保护动物,还有,有些动物是比如萨斯、冠状病毒等病毒的宿主,请一定要注意防范,别轻易接触使用!另外,文中所述医方,请遵医嘱再用药,切不可私自开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zhia.com/lzsz/55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